想要逃避困难,那困难就会自己找上门来。
放任不管,将那些世界当做是缓冲地带、当做隔离区,这种想法迅速破产之后,联盟就转变了思路,计划主动的将那些个世界,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好好经营边境。
当时打誓盟星战役的联盟部队已经半残了,不过没有关系,后续更为壮大的第四次远征舰队增援中,有一半的兵力,放给了北线,这一下就能够达到类同于之前进行誓盟星战役时候的强度。
暗面远征北方司令部也就此正式成立。由李科希大将作为北线总司令。
北线司令部的任务有两个:收复无限星域和吞星宙域加起来的六个星域,估计总计三千个世界左右。
另一个,则就是要在联盟北部疆域之外,建立广泛的、强有力的防御阵线,杜绝任何有可能从猩红瘢痕冒出来的威胁。
这两个任务之中,后者的重要性还要更高一些。
到目前为止,二十七年的远征之后,北线大概拿下了四百多个世界。
跟西线相比,这个数量差远了。
人家西线,平均下来差不多两天左右一个世界。而北线呢?平均下来,快一个月才能打下来一个。
差远了。
但绝不是因为北线打得不好,主要是面临的难度差太多了。
北线碰到的很多世界,就是在西线的安全区政策里面,要建立安全区的程度。需要灭绝令处理的世界数量,也远远比西线多很多。
顾航赞赏的安全区政策,在北线其实早就被提了出来,可根本无法成为主流。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面临的环境不同。
要是按照西线的标准,北线多数的世界就得去执行安全区政策,而且其中相当的一部分,就算是建立起来了安全区,凭靠他们自己也是无法坚守下去的。
但偏偏在北线,因为需要建立防线,所以相当一部分世界是不能丢的。
那就得一个个硬啃过去,效率肯定不可能有西线那么高。
而且,还需要应对时不时从猩红瘢痕里面冒出来的敌人。虽然不至于像是誓盟星战役那样,搞出来个恶魔王子这么夸张的目标,需要牺牲一个星球的兵力作为诱饵来打。但是,那一个个冒出来的小型战帮、恶魔裂隙兵团,全都是麻烦。
他们数量不会很多,一般不是大兵团。但精锐的小型部队,反而会更加的麻烦。搞出来的破坏不小,逮住他们的难度又很大。哪怕是真逮住了,想要消灭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不留神就容易被突围出去,对付起来真的很麻烦。
这让北线不仅进度慢,战斗烈度还高很多,伤亡率居高不下,向来是三条战线中最大的。
就这样打了差不多七年左右的时间之后,联盟都觉得有点顶不太住了。倒不是无法坚持,而是持续给北线这么大的支持度,收复的速度又慢,其实就算是收复了,未来的发展预期也都不太好……
这让联盟中央在经过了充分的讨论之后,决定调整策略。在北线的战略方面,不再强求要收复更多的世界,能够确定一条保卫联盟的北部防线,大约三百多个世界组成的隔离带之后,差不多就够了。
三百个世界当然不能完全把联盟的北部全给遮蔽住。实际上,如果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差不多得弄上六百个世界左右。但有三百个之后,也就可以勉勉强强,遮盖住。并且,最为关键的是,就算是真有混沌大敌过来了,非要绕路进攻联盟的本土,也不是不可以,但会随时被切断后方,遭到包围。
能够确立这三百个世界连成的一片扁的、跨过四个星域的‘太空长城’,也就能够基本让北线安全。
那就让北线以维持为主,将向外收复世界的工作,大幅度减少。
虽然听起来有点对不起外面的世界,但实际上也无可奈何。
说完北线之后,最后剩下来的,就是南线。
南线其实状况比较简单。
十一年前,在西线战况稳步推进,没有什么大毛病的情况下,顾航下令,从西线调集了一部分舰队,转头从麦格雷宙域直接南下;同时,新组建的一波远征军部队,从东方宙域出发,向西进攻。
目标就是亚丹宙域。
该宙域有着八个星域,两千七百个世界,也是个中小型的宙域。打到如今,已经拿下了60%。
中间没碰上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已经打过十年远征的联盟,对于在南线的行动,基本上已经轻车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