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清国,在一片石之战后,多尔衮、济尔哈朗、代善、豪格、多铎、阿济格、武拜、范文程等一众文武,齐聚北京城紫禁城内,召开了一场关乎清国命运的重要会议。
会议的核心议题,便是清国是否要大举入关。
随着讨论的逐渐深入,会场上的气氛也愈发激烈,先后又有二十多位清国重臣加入了这场争论。
但各方意见分歧极大,始终难以达成统一。
最终多尔衮与豪格联手,在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下,力压济尔哈朗与代善一派,做出了放弃苦寒的辽东地区,全族迁入北直隶一带生活的重大决策。
至于是否继续向南扩张领土,则要看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朱纯臣等一众汉军的表现了。
可代善和济尔哈朗一派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一直按兵不动的马超,才是大清国眼中最大的潜在威胁。
于是多尔衮在这场会议上,制定出了一个《联合抗马》的策略。
他派出使者去寻找李自成,许诺保留陕西、汉中、河南等地为条件,试图与李自成达成和谈。
又派出使者前往山东寻找刘泽清,以协助他剿灭邢天军为诱饵,希望能与之联手,共同对抗马超的人民军。
多尔衮还将国丈周奎一家四口,护送回南京城中,妄图让他去说服崇祯皇帝放开南北商贸,维持睦邻友好关系。
并且承诺,等马超的人民军不再南下后,清国愿意帮助明国收复部分北方失地。当然,北直隶地区自然不在此列。
可就在清国,忙着将关外人口迁入北直隶的时候,李自成在西安、朱媺娖在南京先后送来了国书。
朱媺娖的国书内容十分简短,仅回复了二十多个字:
“我煌煌大明,怎可与蛮夷奴才合作,赶快滚回建州洗颈待戮。”
李自成的国书,则洋洋洒洒写满了三张纸,但其核心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指责建奴趁人之危破关南下,他李自成心中不服。
而刘泽清这个胆小怯懦的家伙,深知自己实力有限,既打不过皇家陆军,又难以抗衡清国铁骑,更对邢天军背后的人民军心怀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