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派的人员见豪格带头反对,也都纷纷开口表态,坚决反对与人民军议和。
一时间,大殿内吵吵嚷嚷,众人各执一词,争论的面红耳赤,场面再次变得喧闹不堪。
济尔哈朗冷眼旁观,却始终没有表态。而那些忠于他的一众属下见此情景,也都是心领神会,全部保持着沉默。
豪格对此十分不满,他冷眼看向济尔哈朗,语气中带着一丝质问的意味,说道:
“信义辅政叔王,你可是父皇最信任的人,如今在这种关键时刻,可不要忘记为父皇报仇雪耻啊!”
“大清国两代皇帝战死沙场,他们都是为了咱满人谋求福祉,这份功业与牺牲,我们绝不能忘记。”
济尔哈朗神色平静,不紧不慢的回应了豪格,然后环顾乾清宫内的众人,继续说道:
“如今北京城已危在旦夕,而倭寇军队却在天津府内龟缩不前,他们打的什么算盘,大家都心知肚明,无非就是想坐收渔人之利。
攘外必先安内,大清国的事情,终究还是要靠咱们自己来解决,总这样无休止地争吵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本王愿服从皇上的乾坤独断,一切听凭皇上定夺。”
豪格满脸诧异,难以置信的看着济尔哈朗,见他不再理会自己,便轻哼了一声,又将目光转向了龙椅上的小福临,说道:
“皇上,既然两位辅政叔王都表示服从您的乾坤独断,那就请您下旨吧!
希望您不要忘记父皇的血海深仇,不要忘记为大清国战死的十多万勇士,更不要忘记太祖皇帝颁布的十大恨事。”
福临六岁登上皇位,虽然经历了这一时代的风云变化,如今也不过才九岁。
可他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聪慧敏锐,思维之敏捷、见识之不凡,时常令周围人惊叹不已。
皇太极在世时,就对他寄予厚望,曾感慨道:“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
在皇太极眼中,福临身上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特质,心中总是莫名其妙的感觉到,这孩子未来将成就非凡的帝业。
范文程虽是华夏历史上出了名的汉奸,但却饱读诗书,深谙治国之道,他对福临也有着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