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他们甚至可以把明明结下大仇的李克用都召回来。
【黄巢起义在大的战略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能意识到自身的致命弱点,更没有意识到随着所处情况的变化,这个致命弱点会对他们造成重创。】
【而这个致命弱点,其实和之前的许多场农民起义一样,即,没有一个可靠的根基所在。】
【在早期的时候,这个致命弱点倒也暂且无妨,毕竟起义军一直都处在机动的进攻期,这种做法正好对准了唐朝的致命弱点,所以,只要在这个阶段,起义军就一定能够占据优势地位,而不会因为自身的这个巨大问题而走入惨败。】
【但是,等到情况改变后,这个之前一直被隐藏的问题,终究还是暴露出来了——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起义军不再是流动作战的一方了,他们变成了占领城池,正面作战的一方,进入了传统正规作战的阶段。】
【正规作战的状态下,固然奇兵可以发挥奇效,但真正能够决定胜负的还是“综合国力”,或者说某个势力的战争潜力。】
【这种情况表现的最鲜明的地方,就是在正常状态下的大国和小国之间的战争。】
【正常状态下的大国,即便一时之间遭遇败局,但因为战争潜力更强,所以真的打到最后,获胜的还是大国,而非小国。】
“我懂的,”唐朝中前期,尚未出现那个惊天转折的时候的百姓道,“我大唐在西域纵横四方,其实并没有多少兵力驻扎,但却能够压制住那些个西域国家,就是因为大唐足够强,大唐是大国!”
那些西域小国,虽然他们的兵力比大唐在当地部署的兵力多,可也不敢违抗大唐,不敢违抗大唐在西域的官员——这一切,都是因为大唐足够强,他们不敢冒着和大唐发生冲突的风险做什么事情。
毕竟,就算他们真的能够击败大唐在西域的兵马,可是他们也打不过大唐,迟早会走向灭亡。
“可不是,别说对抗大唐了,他们还要听我们的指挥呢!”另一个人道。
西域小国的军队岂止是不敢和大唐在西域的军队对抗,他们还要听从大唐官员的调令,在大唐官员的指挥下去作战呢!
这都是因为大唐足够强,才能驱使得了这些小国,而且还不用自己布置太多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