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眼前的庶长子,就成为了阮氏的主力干将,领兵出征,抵抗郑氏,出使大明王朝。
很明显,这个身材魁梧的家伙,也是一个能人,才有资格扛住郑氏的冲杀。
“咚咚咚”
身材高大魁梧的阮福顺,终于被点到名了,也不再装死,立马站出来,二话不说,先老老实实的跪地磕头。
很明显,这个家伙的作风,是一个单纯的武夫,而不是文武双修,缺少一丝儒雅气息。
旁边的郑根,就不一样了,是郑氏的世子,是北部郑氏精心培养的接班人。
“回禀大明皇帝陛下”
“安南阮氏,历代家主,镇守安南国南部,温恭谦让,尽心尽责,十分仰慕天朝”
“外臣来此,朝见天朝上国,是为了三件事”
“其一,是朝贡大事”
“外臣俸家父之命,上贡纹银20万两,上好安南贡米20万石,奇珍异宝无数,总计20车”
“其二,带来了安南阮氏的孝敬”
“陛下英明神武,雄才伟略,雄姿英发,战功赫赫”
“安南阮氏,愿进献嫡女三名,皆是花容月貌,沉鱼落雁,有倾国倾城之姿,琴棋书画,无一不精”
中规中矩,跪在地上的阮福顺,肯定是酝酿了很久,说的也是非常快。
朝贡天朝嘛,尤其是在兵威之下,钱粮美女,珠宝玉器都是少不,都是老套路了。
当然了,这个家伙,年纪跟朱皇帝差不多,明显也是少年老成,把阮氏夸成花一样,温恭谦让。
说到这里的时候,阮福顺也顿了一下,偷瞄了一下朱皇帝,发现没什么问题了,才鼓足勇气,低头继续回道:
“其三,是南部安南与占城国的国界问题”
“几百年来,安南南部,跟下面的占城国,相互攻伐,争端不止,国界也是牵扯不清”
“如今,陛下的大军,百战百胜,攻无不克,已拿下了宾童龙,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安南阮氏,敬畏陛下的赫赫威名,感恩陛下的仁德圣明”
“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阮氏愿退避三舍,割让华英国故土,交由大明管辖”
“同样,为彰显阮氏的敬意,阮氏在华英国的驻军,也会全部撤回归仁府”
“这个归仁府,也就驻扎少量的兵马,用于打击盗匪和海寇,维护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秩序”
终于说完了,年轻的阮福顺,猛的抬起头,目光炯炯,看着上面的朱皇帝,想知道是否满意。
很明显,这才是阮氏最大的诚意敬意,为了南部安南的地盘生存,阮氏是下了血本的。
没办法啊,大明的军队,已经攻下了占城国的国都,正在围剿各州府的余孽,残兵败将。
安南阮氏,也不是北方的郑氏,没有那么强大的国力,去对抗大明王朝的军队。
最直观的数字,南部安南,人口仅仅60多万,北部郑氏,掌控的人口,多达180万。
军队方面,郑氏有10万大军,阮氏仅有5万左右。
以前,阮氏靠着穷兵黩武,能在争江附近,凭着强悍的战斗力,对抗北面的郑氏。
同时,也能趁着占城国衰弱期间,不停地向南发展,蚕食占城国的国土,增强自己的实力。
但是,现在不行了,占城国被大明攻占了,肯定得亡国灭种。
这时候,安南阮氏,就得南北两个方向,同时面对两个强敌,如果再头铁下去,必然也是亡国灭族的结局。
更何况,大明王朝,可不是北伐的郑氏啊,那是中原天朝上国,是庞然大物。
所以说,与其顽抗下去,还不如割城纳贡,先投诚更强大的明朝,才有空闲去对抗北方的郑氏。
反正,那个华英国,以前也不是阮氏的地盘,当做借花献佛吧。
1659年-1660年,南部安南,占城国,华英国,高山族等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