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江东春意正浓。
吴县城外十里长亭处,几株垂柳随风轻摆,嫩绿的新芽在阳光下闪烁着生命的光彩。一队人马静候在亭外,为首的三人格外引人注目。
左边一人身着儒衫,面容温润如玉,眉宇间却隐含忧思,正是孙坚帐下主簿诸葛瑾。他不住地向北张望,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
"子瑜,你这一早上已经问了七次时辰了。"中间那位英姿勃发的青年笑道,他身披赤色战袍,正是人称小霸王的孙策,"你那弟弟究竟有何等能耐,能让刘玄德派十岁孩童为正使?"
右侧的白衣少年周瑜轻摇羽扇,眼中闪烁着光芒:"伯符岂能不知?琅琊诸葛氏乃名门望族。我听闻这诸葛孔明虽年幼,却已博览群书,更被刘玄德之弟刘德然收为徒弟。"
“当年子瑜与诸葛孔明在临淄,刘德然将此子比春秋战国时管仲、乐毅二位大贤。”
“哦?”孙策闻言更是奇异,“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昌国君率联军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皆非常人。子瑜之弟孔明,真有如此之能耐?”
诸葛瑾正要回答,忽见官道尽头尘土飞扬。一队人马缓缓而来,当先两面大旗猎猎作响,一书"汉"字,一书"刘"字。队伍中央,一匹白马上坐着个身形瘦小的少年,身披使节服饰,头戴进贤冠,稚嫩的面容却透着超乎年龄的沉稳。
"来了!"诸葛瑾不由自主地向前迈了两步,又强自镇定地停下。
队伍渐近,那少年使节身侧是一位银甲白袍的将军,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正是常山赵子龙。他警惕地扫视四周,右手始终不离枪柄。
"停!"少年使节举手示意,声音虽稚嫩却清亮有力。队伍应声而止,显示出严明的纪律。
诸葛亮翻身下马,动作虽不如成人利落,却自有一番气度。他整了整衣冠,向前三步,拱手行礼:"汉上柱国、骠骑大将军、安汉侯、青州牧刘玄德刘使君帐下,正使诸葛亮,奉令出使吴郡,见过各位。"
诸葛瑾再也按捺不住,快步上前:"孔明!"
诸葛亮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恢复使节应有的庄重:"兄长别来无恙。"但微微颤抖的嘴角泄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孙策与周瑜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这少年使节言行举止,哪里像个十岁孩童?
"诸葛小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孙策上前,豪爽地笑道,"家父已在府中设宴,为使者接风洗尘。"
诸葛亮不卑不亢:"孙将军客气了。亮奉刘使君之命,特来与孙扬州共商抗曹大计。"他转向周瑜,眼中闪过一丝慧黠,"这位想必就是有'周郎'美誉的公瑾兄吧?闻听兄台精通音律,亮虽不才,也曾谱过几首小调,改日还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