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尊公事不忍宣言

洪老爷子的笔下,很多故事都是有据可查的。而且,老爷子这种讲故事的风格,还影响了很多人,洪老爷子之后的许多笔记里,沿用洪老爷子套路的多了是。

当然,有些故事,感觉洪老爷子除了刻意地隐去了当事人的名字,还换上了张马甲。或许是为尊者讳,也亦或是面对看到了的人对号入座,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这样一想,某个阶段,那些影视的开场,通常能看到一则醒目且郑重的提示——“本故事实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或许也是在洪老爷子这里得到的教训。

洪老爷子说,汴梁城未破之前,京师里曾有一位不算大佬的大佬,在二帝那里都很吃得开。也因为这层关系,谋得了外放的机会,知州青州齐州一带。

某种程度上说,能从京官变成一方诸侯,哪怕京城的权柄再高,只要不冒昧地染指外交和阅兵权,那日子是相当的惬意的,基本上都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所以,坐镇京师的大佬们,都不会让一个诸侯在同一地方驻足太久。赵老大一杯酒释了兵以后,更是采取了多种手段来防范。

无奈这位新外放的知州时运不济,离开京城到任上没几天,金人便大举南下了。二帝被掳到了北边,知州在战火中也未能幸免于难。

好在赵家皇室有个赵九,凭着一匹神奇的泥马跳出了金人的包围跑到了南边,虽然有时还被迫乘船出海躲乱,但在臣子们的拥簇下在临安站稳了脚,延续了赵家的国祚。

消息传回北边后,那些不甘侍奉金人的文人志士,也绞尽脑汁纷纷奔向南边。这其中,也就有那位知州的后人。

因为这知州是蒙于国难,他的后人到临安以后,自然就让赵九树了个典型。宅子和田产给知州的后人赏赐了一大把,知州的长子某甲,还承袭了知州的虚职,时不时还能到朝堂上点点卯唱唱喏。

随着时间慢慢流走,不管是主战还是主和,南边的日子,逐渐安稳了下来。可对于知州的长子某甲来说,现在他有一个天大的事摆在面前。那就是他的父母蒙难之后,遗骸在哪里?

其实,逃到南边以后,某甲也多次托人到青州齐州一带寻访过,但是一直没有消息,这几乎成了某甲的心病。

大约是某甲到南边安居十年之后。某天夜里,某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他独自一人走在一条宽阔的官道上,官道两边种满了高大的榆树和柳树。

然而,令他诧异的是,这条官道上,除了他之外,看不到任何一个行人的身影。除去他走路带出了声响,四下里静的出奇,甚至连一丝风声也听不见。这让某甲心里不禁有些惶恐和不安。

再说,这官道两旁的景致竟与某甲幼时所见北方之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这不禁让某甲心生疑虑。于是,他缓缓抬起双腿,小心翼翼地继续向前迈步,想要弄清楚自己究竟身处何地。

走着走着,忽然间,在某甲的前方,隐约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响声,像是有数百面大鼓被同时敲响一般。

听到这声音,某甲的心一下子就跳出来的。这些年,每当被人策马南下的时候,伴随而来的便是这样的声音。

若是前面是北人的大军从前面过来,自己岂不是白白送掉了这条小命?

想到这,某甲惊恐的四下打量,在他不远处的路边,有几丛早已荒废只剩下残壁断垣的房舍。这个时候,某甲也顾不得大军过来的时候会不会盯住这些房舍了。

赶紧三步并作两步,飞一般的冲着那荒废的房舍跑去,寻了个地方猫下了腰,试着把自己藏了起来。

不过,躲是躲,心里却又带着几分好奇。于是,某甲又寻了个可以看到官道的缝隙,弄了些杂草盖住自己,偷偷地瞧着官道上的动静。

随着那轰隆隆的响声越来越近,躲着的某甲眼睛都直了。出现在他眼前的根本就不是他先前怀疑的北人大军,而是一群张牙舞爪排成方阵齐齐前进的鬼。

这群鬼差不多有好几百,身材高大,相貌极其丑陋不堪。更怪异的是,这些鬼的头上各自顶着一张石磨,随着方阵的前进,那些石磨也在不停的旋转。

这时某甲也明白过来了,自己先前听到的类似战鼓的响声,其实是这群鬼头上的石磨转动时发出的响声。

等到这群鬼走的再近一些,某甲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

在那旋转着的磨盘上,时不时的有人的脑袋从磨孔里冒出来,等到鲜血顺着人的脖子喷涌淋满整个头颅之后,这些沾满血迹的脑袋又会陷落在磨孔里,然后再度冒出来,周而复始的轮回。

随着顶着磨盘的鬼群方阵就离某甲越来越近了,那些从磨孔里冒出来的脑袋,连面容也能看到更加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