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刀光射槊,大渡河排兵布阵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6587 字 18天前

东方的天际泛起鱼肚白,一轮硕大如血的红日,正缓缓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将柔和的光芒洒向大地。

庄玄骑着黑色夸特马,一马当先,威风凛凛地率领着“九天玄武军——麒麟统帅监卫军‘庄字?执明神军’”五百精骑,他们打着黑色帅旗,旗帜中央九角星内嵌有玄武图案,他身姿笔挺地紧紧伴随在大将军江浩然与湘夫人的前面开路,气势非凡。

薛万里跨着雪白如霜的汗血宝马,右手稳稳拎着重达四百斤的八楞紫金巨锤,那巨锤在他手中仿佛轻若无物;左手紧握六米多长的长槊,槊身寒光闪烁。他威风凛凛、气势雄浑,率领着“九天玄武军——麒麟统帅监卫军‘薛字陵光神军’”的三百精锐铁骑,他们打着的色帅旗,旗帜中央九角星内嵌有白虎图案,如同一支支白色利箭,跟在后面。

军土们手中的特制长柄双刃玄钢大刀,尤为引人注目。一米长的刀柄,选用坚韧无比的黑铁木打造,上面布满了精细的防滑纹路,不仅握感舒适,更能在激烈的战斗中确保士兵稳握不脱手,仿佛与士兵的手融为一体。刀身由精挑细选的玄钢经过千锤百炼而成,全长三米有余,质地坚硬如铁,两侧刃口锋利无比,寒光闪烁,仿佛能轻易割裂空气,让人不寒而栗。阳光洒落,整把刀明晃晃一片,寒气袭人,轻轻一挥,凌厉的气势尽显无遗,宛如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夺命死神,彰显着这支断后部队的强大威慑力。

大将军江浩然、湘夫人、小夷蝉,被众人小心地簇拥在队伍中央。小夷蝉带着湘夫人同骑一匹战马。湘夫人头戴一顶大斗笠帷帽,黑色纱罗如烟般轻柔地垂下,恰到好处地遮住她那倾世容颜,面庞在纱罗后若隐若现,宛如雾里看花,别有一番神秘而迷人的韵味。别看小夷蝉年纪尚小,却已有三年骑马经验。自五岁起,便由小玄子悉心教授马术。小玄子先是耐心细致地讲解马匹习性、种类、身体构造,以及马术装备的使用与保养等基础理论知识,让小夷蝉对马术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知,仿佛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马术世界的大门。接着,手把手教她正确握缰,通过缰绳、腿部动作与身体语言,实现与马的默契交流,掌握基本骑乘姿势与平衡技巧,如同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还规范了她上马、下马的姿势,以及慢步、快步等基础骑乘技能,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准无误。不仅如此,为帮助小夷蝉放松身心、做好热身,小玄子还指导她在马背上做简单体操动作,如平举双臂、叉腰、伸展双腿、转身等,让她与马的配合更加默契。随着学习的深入,小玄子带着她开启越野骑马训练。在训练中,小夷蝉需依据地图和指南针,在规定时间内跑完预设路线,并完成上坡、涉水、过桥等一系列复杂任务,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最后的耐力骑乘训练,极大地考验着她和马的耐力,也磨炼着她的意志力。从最初只能跑四五十公里,到后来在小玄子的陪同下,能驾驭战马一口气跑一百多公里,小夷蝉的骑术愈发精湛娴熟,仿佛人与马合为一体。

跟随后面的秦川江,神情冷峻,傲然挺立在马背上,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率领大唐九天玄武军“秦字貔貅混成军”二百名壮实轻骑兵,毅然承担起断后的重任。那貔貅身形如虎豹般矫健,首尾似龙状威严,肩长有一对不可展的羽翼,头生一角并后仰,充满了神秘而强大的气息。骑兵们身形魁梧壮硕,久经沙场的坚毅写在每个人的脸上,那是岁月与战火留下的痕迹。胯下战马雄骏非凡,四蹄刨地,鬃毛随风肆意飞扬,不时打响鼻,喷出团团白气,似也被这肃杀庄重的氛围所感染,迫不及待地想要奔赴战场。

这二百名精骑,皆是从军中层层筛选而出,历经无数考验,周身散发着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他们胯下战马高大健壮,犹如钢铁巨兽,四蹄刨地,发出沉闷的声响。人人手中所持是特制的一杆六米长的长槊利器,在日光下闪烁着凛冽寒光。玄钢铸就的槊身质地坚硬,锋利无比,轻轻一抹,便能划破空气,发出“嘶嘶”的声响。单看这森寒,便能想象其在战场上挥砍时的磅礴威力,仿佛能将敌人斩于马下。

长槊,作为古代重型骑兵的专属利器,荣列十八般兵器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军事价值。其制作选材极为考究,多选用质地坚韧的细柘木、桑木或柞木,有时也会采用柔韧性极佳的藤条。制作流程更是繁复精细,需先将木材精心劈成细条,再置于油中长时间浸泡,以此防止变形与开裂,确保材质的稳定性。随后,以鱼泡胶为黏合剂,将这些细条紧密粘合,构建出长槊的雏形。其杆体通常由众多细条巧妙组合而成,长度往往在四米以上,甚至可达六米,修长的身形赋予了它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攻击范围。为进一步增强杆体的耐用性,会在外部紧密包裹麻绳、苎麻布或牛皮,并反复涂漆,历经层层工序,直至杆体坚如磐石,足以承受激烈战斗的考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骑兵作战的舞台上,长槊堪称王者之器。它集冲锋刺杀与近战劈砍功能于一身,灵活多变。其锋刃长达50至60厘米,且带有显着的破甲棱,这一精妙设计使其能够轻松穿透普通铠甲,直击敌人要害。值得一提的是,长槊虽身形修长,却重量相对较轻,在使用过程中,冲击力能够有效分散,极大地减轻了对手臂的负担,让骑兵在战场上能够更加自如地施展战术动作。实战中,长槊借助战马的迅猛冲力,宛如蛟龙出海,刺力与劈砍能力均势不可挡,瞬间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秦川江左手紧攥马槊,右手拖着一只金刚锏,这对兵器,正是他爷爷秦琼当年纵横沙场的得力杀器。马槊长六米,重约三十斤,专为骑兵冲锋设计,锋锐无比,犹如一道闪电,能在瞬间穿透敌人的防线;金刚锏又名四棱金装锏,重达一百三十斤,秦琼曾凭借它与黄骠马,在山东赢得“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的赫赫威名。此外,秦琼还用过金装锏,两条一百三十斤重的镀金熟铜锏,双手挥舞起来虎虎生风,让人望而生畏。如今,这双利器传至秦川江手中,即将在与吐蕃大军的决战大阵中,绽放出耀眼光芒,续写秦家的传奇。

江浩然腰间,悬着名震江湖的北斗七星九玄剑。剑身颀长,线条流畅优雅,宛如灵动游龙蓄势待发,随时准备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它以千年寒铁为基,融入九种稀世玄晶精心锻造,质地坚硬超乎想象,削铁如泥,轻松无比,仿佛世间万物在它面前都如蝼蚁般脆弱。平日里,剑身散发着神秘的寒光,似蕴藏着无尽幽邃之力,令人不敢直视,仿佛那光芒中蕴含着摄人心魄的魔力。其上北斗七星图案仿若有灵,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这图案并非仅为装饰,而是封印着古老强大的星辰之力。一旦持剑者机缘巧合将其激发,便能引动浩瀚天象,爆发出毁天灭地的恐怖威力,实乃江湖中人人梦寐以求的绝世神兵。他所骑的,是一匹名为阿拉伯马的训练有素的战马,这是上一场与吐蕃大战中缴获的珍贵战利品。阿拉伯马以速度快、耐力佳着称,最高时速可达八九十公里,尤其擅长长途奔跑,能在广袤沙漠中驮着骑手长距离驰骋,在古代战争和长途奔袭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仿佛是为战争而生的精灵。小夷蝉胯下的是纯血马,作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马种之一,短距离冲刺速度可达每小时七八十公里左右,如同闪电般迅猛。小玄子骑的则是夸特马,主要用于短距离冲刺,速度能达到每小时八十公里 ,爆发力惊人。

他们一行骑着高头大马,起初在坑洼不平的山道上慢步行进。慢步是马匹最慢却最稳健的行进方式,四肢依次离地、落地,踏出富有韵律的四拍步态,仿佛在演奏一首舒缓的乐章。待行至田野,队伍开始快步前进。快步是马匹的工作步态,属于两拍步态,即对角线运动。此时,马的左后腿与右前腿同步迈出,随后右后腿与左前腿协同跟进,形成“一至二”的清晰节奏,平均速度约为每小时十三公里 ,如同整齐的鼓点。跑步是三拍步态,速度更快且更平稳,马的右后腿与左前腿同步,其他两腿独立运动,平均时速可达二十五公里,适合长距离骑行,仿佛一阵疾风。而袭步是马匹的最高速度,通常能超过每小时六十公里,如同闪电般疾驰。但考虑到湘夫人骑术生疏,且两人同骑一匹马,为确保安全与舒适,他们始终将速度维持在快步状态,一路朝着目的地进发 ,如同一支有条不紊的行军队伍。

且说那吐蕃三十万重骑兵、轻骑兵、步兵混合大军,仿若一条张牙舞爪的狰狞巨龙,陈兵于九龙从北至南一线。从北面的乃渠镇、乌拉溪镇、锦屏镇,绵延至南面的里庄镇、雅砻江一带,也就是金沙江以东沿线上百公里之处。乍一看,这般布局荒谬至极,让人不禁怀疑吐蕃将帅是否连基本军事常识都全然不知。大军背后,两条大江横亘,这在兵法中,妥妥的是绝地,恰似把自己逼入万丈深渊,退无可退。或许吐蕃大帅俺拉木是想效仿古人,来个置之死地而后生,断了军士们的退路,铁了心要与大将军江浩然所率的大唐九天玄武军决一死战,可这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

回溯汉、晋、隋代,曾设置沈黎、牦牛、汉嘉等郡县,以此统御徽外诸羌,其影响力如狂风暴雨般席卷境内诸部落,让这些部落无不受到震慑。四川九龙县的历史,更是能追溯到西汉时期,那时它隶属于蜀郡西部都尉地。到了唐朝,九龙县等川西大部地区不幸落入吐蕃的统治范围。吐蕃,这个藏族历史上建立的强大政权,最初活跃于今天的西藏地区,然而在唐朝时,其势力竟如汹涌潮水般疯狂蔓延,一路扩展到包括四川西部在内的广袤大地,所到之处,皆被其阴影笼罩。

在那茶马古道上,一队上千人马浩浩荡荡的大唐九天玄武军,仿若一条黑色巨龙,由千名精锐之士组成,在大将军江浩然这位统帅的率领下,自若水古镇鱼贯而出。一路之上,山川壮丽,景色如画,连绵的山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然而军情似火,众人皆心无旁骛,仿若周遭的无限风光都不过是过眼云烟,他们的眼中只有前方的使命。仅仅一个时辰多些,他们便如疾风骤雨般,迅速抵达了安顺场大渡河郭振山军团防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浩然、湘夫人、小玄子、薛万里、秦川江等一行人,在中军帐前潇洒下马。只见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仿若一座巍峨山峰大步上前,向着大将军江浩然恭恭敬敬行了个标准军礼,随后如坚毅守护神像,在前引领众人。

中军大帐内,众人依次落座,这儿,便是整个安顺场大渡河防线战场的核心枢纽,宛如战场的心脏,每一次跳动,都关乎战局走向。庄玄、薛万里与秦川江仿若训练有素的猎豹,迅速将千名精骑布置在中军大帐左右两侧,他们身姿挺拔,眼神如炬,仿佛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为大将军一行人舍生忘死,守护到底 。

端坐主位的将军郭振山,出身于声名赫赫、威震八方的军事世家。他的祖父郭智远,那可是唐朝开元时期的传奇战将,威名恰似一道惊雷,能让吐蕃敌军吓得屁滚尿流、望风而逃!郭智远,瓜州常乐人,一踏上战场,便如同战神附体,英勇表现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郭智远随安西都护郭虔瓘出征,那一战,他们仿若天兵天将携雷霆之势下凡,成功伏杀突厥默啜可汗之子同俄特勒。此役过后,郭智远受封介休县公,荣耀加身,光芒耀眼得能刺痛人的双眼。此后,郭智远多次与吐蕃军队狭路相逢,每一次都杀得吐蕃军队丢盔弃甲、哭爹喊娘,像没头苍蝇般四处逃窜。凭借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赫赫战功,他一路平步青云,成为冠军大将军、陇右节度使、河源军使,进而进封太原郡公,权势滔天,威望之高,在当时无人能望其项背。不仅如此,他还平定了六州突厥降户康待宾的叛乱,这一壮举,让他的威名如同汹涌潮水,瞬间传遍五湖四海,顺势迁为左武卫大将军。郭智远可不只是一介武夫,才情更是令人拍案叫绝。他精心献上的那首《凉州曲》,仿若仙乐自天而降,婉转悠扬,流芳百世,令后世无数人为之沉醉、为之倾倒。

郭智远深知唐玄宗对音乐痴迷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于是投其所好,精心献上《凉州》曲。唐玄宗一听此曲,眼睛瞪得像铜铃,仿若得到了世间最珍贵的稀世珍宝,当即火急火燎地交给教坊,让他们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从此,这些曲谱便以产生地凉州为曲调名,如同野火燎原般,迅速风靡整个大唐。后来,许多唐代诗人都对《凉州词》这个曲调喜爱得发狂,纷纷挥笔泼墨,用其曲调填写新词。

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郭智远这位一代传奇战将,在军中溘然长逝,年仅五十五岁。他的离去,犹如晴天霹雳,让整个大唐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之中。朝廷追赠他为上柱国、凉州都督,谥号“威”。中书令张说亲自撰写碑文,以彰显其丰功伟绩,还让他配享于武庙,接受后世子孙世世代代的敬仰与膜拜。

郭振山自幼便聪慧过人,读起书来,过目不忘,看过的内容瞬间刻在脑海。他尤其痴迷兵法经典,整日手不释卷,仿佛与兵法融为一体。同时又酷爱习武,力大无穷,仿佛能扛起整座大山。祖父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习武,到了十七岁,已长成一个虎背熊腰、魁梧壮硕的小伙子,擅长使用回头弓箭,箭术高超,能百步穿杨,还使得一手好长槊,那长槊足有六米多长,在他手中,如同灵动的蛟龙,威力无穷。

随祖父与吐蕃军大战时,郭振山总是一马当先,像一道黑色闪电,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他与薛万里等,均是江浩然在龙武大将军禁军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九将之一。江浩然带着二万人马到达川云边境后,他全力协助黔州都督赵国珍。在首战南诏中,他的二万将士仿若下凡的天兵,以一敌十,郭振山更是凭借长槊这一奇兵,大破南诏的藤甲兵,二万将士一战下来,竟俘虏五万南诏大军,战绩斐然,震惊四方。

之后,江浩然陈兵川西南边境,与吐蕃大军对峙。他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制,把麾下二十七万五千兵马分为十三个军,每个军由一位将军统领,而他们的军官品级在正从四品。每个混成等统兵二万,九个混成军兵力共计十八万。但那十三个将军,全是江浩然从中央禁军中带出的心腹,他们只对大将军忠心耿耿,就算大将军副将也休想调动他们分毫。

江浩然亲率九万五千“麒麟统帅竖卫军”四大军,由胡姬、庄玄、薛万里、郭振山等将领带领。大将军要求这麒麟统帅竖卫军”四大军、九大混成军军士训练不同的兵器与战法,薛万里更是训练出一支战斗力爆表的精锐部队:五千装备精良的马槊奇兵,身着玄光甲,手持六米长的马槊,副兵器为唐刀,配合默契,犹如猛虎下山;郭振山的五千双刃玄钢大刀特种兵,个个武艺高强,力大无穷;每年还有二万多步兵,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长槊,那可是古代重型兵器中的佼佼者,属于十八般兵器之一,主要用于马上作战。它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结构复杂得像一座迷宫,且较为笨重,通常只有力大如牛、悍猛无比的将领才能驾驭。长槊的柄部由坚硬木材制成,长达六米,柄端装有长圆形锤,锤上密排铁钉六至八行,柄下有三棱形铁钻。其制造工艺复杂得令人咋舌,耗时良久。杆体通常由多条细木条粘合而成,以分散冲击力,减少对手臂的伤害。杆体还用麻绳细密缠绕,并涂抹生漆,大大增强其耐用性。长槊的锋刃长达50 - 60厘米,有着锋利无比的破敌甲棱,能像切豆腐一样,轻易穿透吐蕃骑兵的铠甲,让敌人闻风丧胆。

小主,

上一次与吐蕃大战,面对吐蕃二十万铁骑排山倒海般压过来,郭振山的兵马毫无惧色,五千双刃玄钢大刀特战兵率先出击,如猛虎扑食,斩杀马蹄,瞬间打乱了敌人的阵脚;紧接着,精锐的五千长槊奇兵冲锋陷阵,手持长槊,对准敌军心脏处狠狠刺下,那锁子甲、柳叶甲瞬间被刺穿,鲜血四溅,而皮甲在长槊面前更是不堪一击,如同薄纸一般。其他几万多步兵配合作战,主要负责打扫战场,收获战利品。那一仗,郭振山与薛万里的大军竟然斩杀了五万多吐蕃敌军,斩掉马蹄子十万只,创造了唐军川西战史上的一大奇迹!此种战法在全军中迅速推广,郭振山与薛万里也因战功赫赫,被任命为统领一军的将军,他平时专注训练军士,战时负责执行特定军事任务,大将军江浩然对他十分满意,赞不绝口。

在唐代,从九龙出发前往泸定约二百多公里,到成都有两条主要线路。其一,经康定,过泸定,抵达雅安,再从雅安沿着灵关古道,途经临邛等地,最终抵达成都;其二,经过石棉,再经荥经,从雅安走百丈关,这百丈关可是必经之路,在唐代,此路线犹如人体的大动脉,至关重要,是极其重要的交通要道。从九龙到成都,总距离长达六百多公里,吐蕃骑兵速度快得像一阵风,一旦突破防线,一日之内便能兵临成都府城下,到那时,成都府甚至蜀中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危在旦夕,仿佛瞬间就会被黑暗吞噬。

江浩然,那可是天生的军事奇才,他八岁的女儿小夷蝉更是精通兵法、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小小年纪,见识却远超常人。即将与吐蕃三十万大军展开决战,麾下二十多万大军的布防策略,容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反复推敲、深思熟虑 。他一开始的布兵策略是在大渡河沿线,由北南两头重兵集结,宛如两座巍峨耸立、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稳稳地置于小相岭至凉山以西的防线上。十八万重兵,如同汹涌澎湃的海啸,压在荥县、汉源、石棉、惠安镇、石龙镇、若水镇、喜德、凉山这一条长达百公里的防线上。这一布局的目的再明确不过,就是要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严防吐蕃大军进犯成都府,保护玄宗皇帝的安危,犹如守护自己的生命一般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