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在洛阳往北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中间隔着一条黄河。要是史思明把洛阳占了,从叛军后勤的主要据点相州(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给前线送的所有粮草物资,都没法避开河阳。要是史思明不管河阳,那不管他是往西打潼关,往东去江淮,还是接着往南进攻,随时都有后勤被切断、后路被断掉的大危险。因此,李光弼在河阳城里稳稳待着,一点都不担心史思明不找他麻烦。
那来了能咋的?河阳这地儿虽说不大,可建有三座城呢——北中城在黄河北岸,中潭城建在黄河里的流沙洲上,南城立在黄河南岸。这三个城虽说不大,但是城墙高,护城河水也深,而且它们之间还有浮桥连着。这就代表着,叛军要是攻打南城,中城和北城的驻军就能去支援;要是攻打北城,中城和南城能去救;就算是南北两边一块攻打,两座城都被占了,李光弼只要退守到中潭城,把浮桥一烧,史思明也拿他没辙,只能在那干着急。
再说了,李光弼守卫城池,从来都不是一味地死防,而是通过进攻来代替防守。
十月的时候,史思明的军队把河阳给围了,派了个厉害的将领刘龙仙到城下面叫阵,说要和李光弼单打独斗。李光弼哪能瞧得上这种小场面,自然不会亲自出马。猛将仆固怀恩请求出战,可李光弼觉得他这身份去有点大材小用了,然后就指定了裨将白孝德去应战。
光弼把孝德叫到跟前,问道:“行不?”孝德回答:“行。”光弼又问:“需要多少兵啊?”孝德说:“我自己一个人去就行。”
紧接着,白孝德独自骑马出城,手持两根长矛,径直冲向敌阵。就一个来回,便把刘龙仙刺落在马下,接着砍了他的脑袋后返回。
是不是觉得这场景挺眼熟的?这不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版温酒斩华雄啊!
白孝德这人咱还能再多说道说道。他原本是西域龟兹国王族的后人,后来进了安西都护府的蕃军,那其实就是雇佣兵。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的唐军接到命令要回去支援,白孝德自己主动要求跟着去,说要为国家打贼寇,而且立了不少功。打完仗后,他因为功劳被封为镇西(也就是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后来又变成了鄜坊、邠宁节度使,还曾把吐蕃打得大败,被封为昌化郡王。
白孝德凭着自己的威猛,让史思明刚出手就碰了钉子,叛军的气势一下就弱了不少。接着,他又想了个法子,叫人赶着一千多匹好马到黄河边上刷洗,故意做样子给河阳的守军瞧。
有些人可能没弄明白这是咋回事。不过那时候明白的人心里都清楚——大唐原本是不缺战马的,盛唐时候那厉害的战功,是靠着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得来的。然而自打安史之乱后,内战不断,战马大量被损耗,西北养马的地方也慢慢管不住了,导致国内的战马越来越少。正因如此,在香积寺之战里的五千回纥骑兵,就成了郭子仪打败敌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史思明弄出千来匹战马向敌人显摆,要是在初唐时期,那能让人笑岔气。但在河阳之战中,这就好比现今阅兵式里的蘑菇蛋,那是明晃晃的战略恐吓,说不准还真能把人给吓着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蘑菇蛋得靠人来控制,可战马有自己的主意。这样一来,李光弼把全军都搜刮了一遍,弄来了500匹母马,也带到了河边。最后呢,那些春心荡漾的公马就老老实实跟着进了河阳城。
史思明这事儿办得太糟心,啥好处没捞着还吃了大亏,气得不行,当下就弄出一百多条火船,从上边顺着水流往下冲,想要把浮桥给烧了。不过李光弼早就防着这一手呢,派了人拿枪去捅,用炮去轰,把那些火船全都给弄毁了。
这下子史思明完全没办法了,只能转而攻打河清(就是现在的河南济源),打算截断唐军的运粮通道。李光弼紧接着应对,带领军队到达野水渡(在今河南孟津北),把叛军的路给拦住了。
史思明:嘿,这下我精神了。
为啥呢?从常山到太原,再到河阳,史思明每次碰上李光弼,都是去攻城,可每次不但攻不下来,还被人家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这就让老史有了个特别深的感觉——这个契丹家伙善于守城,可要打野外战斗就不咋地了。
所以说断粮道之类的都只是个幌子,史思明真正想做的,是把李光弼从他的防御工事里引出来,在野外打仗。
只要能把李光弼给整死或者抓了,那河阳啥的,老史根本就没当回事儿。
于是呢,他就指派了两个人,一个是李日越,另一个是高庭晖,让他们去偷袭野水渡,而且还特别强调,一定得把李光弼给弄回来,不管这人是死是活。
要是做不成那可咋整?老史特别有把握地讲,那你们俩就别回来了。
于是呢,李日越跟高庭晖就满是信心地出发了。
然而这俩人在野水渡来来回回冲杀了好几趟,最后才察觉唐营中仅有一千来个年老体弱、身患疾病的兵士,而他们想抓的那个“重要人物”李光弼,那是压根儿没瞧见。
原来老李刚到野水渡,就感觉不太对,明白被老史给坑了。接着他啥也没说,当天夜里……跑了。
这可把李日越和高庭晖给害惨啦。史书里讲史思明“身形瘦,头发胡须少,肩膀像老鹰似的,脊背弯曲,眼睛斜,鼻子侧,性子急”(《旧唐书·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那可是对自己特狠,对别人更狠的主儿。他放话了,李日越和高庭晖要是抓不着李光弼就别想回来,除非这俩家伙不想活了,那他们还真就不敢回去。
于是那两个没家可归的可怜人,只得前往河阳向李光弼投诚。
在河阳这场仗打到现在,实际上两边军队并没有大规模地干起来,主要就是李光弼和史思明不停地互相使绊子。但不管是谁设的套,最后栽进去的好像老是史思明……把这老史气得嗷嗷叫,不过也只能算是没啥用的发火罢了。
嗯,不能讲老史没本事。人家手里头可有十好几万的兵呢,可老李那边全算上也就两万多点儿。既然耍心眼儿耍不过,那索性就不耍了,直接多招兵把你压垮算了。
面对着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李光弼打算自己去守中潭城,那肯定会处于危险最前沿的南城,就安排大将李抱玉去守。为让李抱玉更有信心,防止像许叔冀那样不靠谱的情况再次出现,李光弼给他鼓劲说,你要是能把南城守上两天,我肯定会派兵去救你。
李抱玉感觉这话挺熟悉,心里犯嘀咕,就接着问道:“要是过两天救兵还没来,那咋整?”
李光弼把事儿全揽自己身上了——到了那个时候,你是要打仗,还是要逃跑,或者是要投降,我都不会怪罪你。
李抱玉心里念叨着,这老家伙太坏啦,我要是听了你的话,那准是我脑子进水了……
那叛军杀过来后,李抱玉就差人去和对方谈,讲道李光弼那家伙太不是东西,扣着粮草不给,咱这儿的人都快被饿死了,因而明天就归顺他们。
叛军都是实诚人,乐呵呵地就收了兵,打算第二天再来接受投降。
2减1等于1,只要再把南城守一天就能完工喽!李抱玉心里想着,自己可真是够机灵的。
第二天,叛军跑到南城来接收,哪承想被一通滚木礌石砸得晕头转向,这时候他们才明白自己被可恶地骗了,气得立马就攻城。但事儿是这样,他们原本以为是来受降的,光忙着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整得盔甲锃亮,根本就没拿攻城的家伙什儿。结果呢,叛军不但没把城攻下来,还让李抱玉趁机来了个反击,死的人那是躺了一地。
李抱玉把任务给干得漂漂亮亮的,接下来就盼着李光弼答应派来的援军了——要是那老家伙再骗咱,咱就跟许叔冀学!哎呀不行,刚把史思明打得屁滚尿流,可不能自己往人家刀口上撞,得赶紧跑……
可当李抱玉站到城头上朝着黄河中间那个沙洲瞧去的时候,一下子心里就凉了不少。
这会儿的中潭城,已然被叛军给紧紧包围住了,李光弼被困在城里发愁呢,就算他不想哄骗李抱玉,那也是一个兵、一匹马都派不出去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甭管李抱玉负责的南城了,咱先来讲讲李光弼驻守的中潭城。
指挥进攻中潭城的叛军头儿是周挚,这家伙靠着人多势众,一股脑地往上冲,想要把护城河给填平了。负责守卫羊马墙(就是在城墙和护城河中间的那道防御设施)的大将荔非元礼(他是羌族),对这事儿压根没反应,在城头观察敌情的李光弼给气坏了,火冒三丈,赶紧派人去问咋回事。荔非元礼回答说,等敌军把壕沟填平了,我就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李光弼说:“成,我等着。”
没过多会儿,沟就给填平了,荔非元礼确实按约定出兵了。可刚把敌军打得稍微往后退了些,他就又撤回去了,藏回羊马墙那儿,再也不动弹了。
李光弼:你骗我!向来都是我老李骗别人,啥时候轮到别人骗我了?这天下还有没有公道了!来人啊,把这家伙给我宰了!
荔非元礼:先别砍,我有话要讲!
接着荔非元礼跟手下人讲,咱要是再不出去打仗,头儿就得把我给弄死咯。
部下:这和我有啥关系!
荔非元礼:在头儿弄死我之前,我得先把你们都给砍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