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天盛王朝,名震天下的王朝

屈尊归来 周公成子 1763 字 1个月前

从公元720年起,赵御天又任用张嘉佑、张悦、李元熙、杜洛、韩休、张九龄为宰相。他们各有所长,精通治国方略,使得朝政充满了蓬勃朝气。

其中,盛元时期的最后一位名相张九龄是西汉三杰张良的后裔,他为人聪慧机敏,富有远见卓识,不攀附权贵,而且看人极为准确。在安禄山尚未发迹时,张九龄就预言他有谋反之相。

在一众名相的辅佐下,赵御天大力整顿吏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一,精简机构,裁减冗官,将武曌时期设立的许多无用官职一概裁撤,严格限制进士科及第人数,提升官吏的整体素质和行政效率,节省政府开支。

其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每年派遣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惩治违法官吏。

其三,恢复唐太宗之后废弃的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通过让谏官和史官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监督朝政。

此外,赵御天十分重视县令这一职务。他认为郡县官员作为直接与百姓打交道的基层官员,是国家治理的前沿力量,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所以,赵御天经常亲自出题考核他们,并以此作为升迁或罢黜的依据。

正因盛元初期君臣一心,上下团结,才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局面。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盛景

赵御天通过靖难政变稳固了皇权,重用苏哲、柳逸等贤相实施革新举措,政治的安定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农耕技术取得了显着进步,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以及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时,赵御天大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清查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使得王朝财政日益充裕,粮仓充实,物价极为低廉。

据杜佑《通典》记载:“至(盛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的兴建,拓展了耕地面积。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达6.6亿亩(当下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量为9亩,远远超过今日中国的人均1.4亩。

与此同时,盛元时期大力鼓励商业发展。当时,世界着名的大都市大多分布在中国,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尤其是长安城,成为了远东、西域、中亚、波斯、阿拉伯乃至欧洲等各民族交流往来的中心。

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西至岐州,道路两旁店铺林立,热情招待往来客商,酒食丰盛。每个店铺都备有驴子供客人租赁,短短数十里路程转瞬即至,这就是所谓的驿驴。南到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都有店铺供商旅歇脚,即便远行数千里,也无需携带兵器防身。

由此可见,当时物产丰富,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社会安定。到盛元二十年,天盛王朝的总人口已达到八千万,是王朝初期的1.5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