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溥年龄还小,未曾见过太上皇,此刻也不禁感慨道:“从前,只听说太上皇有雷霆手段,没想到心思细腻起来,也是常人所不及啊!”
天子……代表着上天的意志。在百姓心中,那是能够与神灵并列的。
而当天子下罪己诏时,所引起的轰动是无所匹敌的……任何阴谋抹黑,在这种诏书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朕知道错了,朕已经深刻反思了,今后不会再犯错误了。
就像汉武帝后期,因连年征战和繁重的赋税徭役,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己的政策失误,调整了对外战争策略,转向与民休息,直接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也让皇位顺利传递。
方孝孺的内心愈发震动,姚广孝也不禁感慨起来,谁说朱元璋不会治国的?
这可太会治国了。
论起稳定局势,朱元璋的手段简直出神入化。
姚广孝抿了抿嘴,轻声劝慰道:“陛下,太上皇此举,定是为了大局着想,为了稳定朝局,也是对陛下您的爱护。如今局势复杂,还望陛下以国事为重。”
朱权捂着脸,毫无反应。
见状,姚广孝只得开口道:“陛下啊,太上皇此举,是将他作为盾,抵御外界的流言蜚语。而您要成为矛,杀向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
此言一出,方孝孺和杨溥纷纷扭过头,不解的看向姚广孝。
朱权猛地抬起头,无比严肃的板着脸,问道:“什么意思?”
“扩大化,这是扩大化的精髓啊!”
“这封诏书,就是您的护身符……太上皇都已经认错了,那封血书上的官员名单,他们还怎么负隅顽抗?太上皇的深意,就是让您去给他们定罪!”
“进击吧,陛下!”
朱权一瞬间就明白了过来。
面对朱守谦临死前的那封血书,里面记了不少肆意敛财、破坏朝纲的官员,朱权为了大局稳定,打算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
也就是冷处理。
顺便再给官员涨波薪,以此来安抚他们,换取他们不再闹事,从而能够集中精力推行新政,稳定朝局。
治国嘛,和做生意差不多。
讨价还价。
然而,朱元璋给出了最优解,以太上皇的身份,向天下百姓认错,言辞恳切,态度谦卑。
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们发出强烈的质问:“我身为太上皇都已承认错误,你们这些官员,难道还不知错吗?
这一决策快准狠,不仅赢得了天下大势,还掌握了主动权。
那些原本心存侥幸、试图把水搅浑的官员,在朱元璋的罪己诏面前,没有任何反抗的资格。
连太上皇都已经低头认错,自己若再不知悔改,必将成为天下人的公敌,受到严厉的惩罚。
朱权想通了一切,不仅抿了抿嘴,姜还是老的辣啊……
父皇即便年迈病重,还是从前那个皇帝,没有一丝丝改变。
一旦出手,便是洞察局势,让官员们翻不起什么浪花。
朱权皱着眉头,心里盘算着如何借这一契机,更好地推行新政,稳定朝局。
就在这时,又有一名斥候猛地冲进房间,因奔跑过快而大口喘着粗气。
见到朱权后,立刻下跪行礼,然后颤抖且大声道:“陛下!太上皇如今年老病重,请陛下速速回京主持大局!”
闻言,朱权身体猛地一怔,整个人瞬间僵住,脸上血色尽失。
这一瞬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心中一阵剧痛,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了他的心。
方孝孺面露焦急,正要说些什么。没想到朱权猛地转身,严肃的看着方孝孺,吩咐道:““方爱卿,朕即刻回京。这苏州的诸多后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理。务必谨慎行事,稳定局势。”
方孝孺微微一怔,随即便迅速反应过来,拱手行礼,沉声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还望陛下路上多加小心,莫要心急。”
“道衍,走,随朕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