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顾廷煜中举

众人就这样边吃边聊,吃完之后喝着茶饮继续坐在那里聊天,一直到未时末(下午三点左右)才散场,众人也就各自回府了。

接下来的几天曹阳也恢复了平静的日子,整个汴京也都没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但是大家都在等着乡试的结果出来。

毕竟这是三年才有一次的科举大事,关乎到很多人的前程。

而众人的焦点现在都集中在贡院,但是贡院早就在考试的时候就被围了起来,里面的人不能出来,外面的人不能进去。

现在贡院中的那些人正在阅卷,所有考生的试卷在规定时间内都要完成阅卷。

大周为了防止科举考试的时候作弊,从乡试开始就要进行专门的糊名和誊录之后才会送到考官那里阅卷。

糊名在大周通常称为“弥封”,就是密封试卷,让阅卷的考官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等信息,避免打人情分。

在大周朝初期,尽管在太祖时期已禁止因科场结成座主门生关系、禁止通榜和公荐法,并使殿试制度化,但还是没有杜绝请托之风,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考官能够清楚地知道试卷的主人。

为了杜绝此弊,必然要将糊名考试制度化。大周科举糊名最早是从殿试开始的,然后慢慢扩大适用范围,现在从院试到殿试都是进行糊名的。

考生试卷密封之后,虽然考官无法看到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但是还能通过辨认考生的笔迹或约定的暗记来给考生打人情分,徇私舞弊。

后面在考试结束之后,密封好的试卷上印上随机编排的考号,然后交给专门的人员誊录一遍,将誊录的副本,颁定《亲试进士条制》,规定“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

这样,殿试誊录正式成为制度。誊录后盖上御书院印,是为了防止誊录者偷梁换柱,以示郑重。

密封加誊录,让科举评卷环节有效地防止了阅卷时因辨认姓名和字迹而给考生打人情分的弊端,使寒士与官宦子弟站在同一跑道上“公平竞争”,来获取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使“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取舍原则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另外大周的阅卷成绩不是百分制,而是等级制,阅卷的考官需要给每份试卷打等第,主要分为甲乙丙丁四等。

具体的做法是:考生试卷密封誊录后,送给考官阅卷。

在第一位考官评阅以后,在试卷上标一个等级,类似于我们现在打个分数,这相当于我们现在阅卷时的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