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人无远虑

秦朝历险记 书生撰稿 2757 字 2个月前

张仪不卑不亢:";寡君嬴渠梁有意与大王议和,特派臣前来商议和平之策。";

魏惠王冷笑:";秦国兴兵犯境,又派使臣议和,究竟何意?";

张仪神态自若:";大王明鉴,天下大势已变。秦国日强,而魏国马陵一败,元气大伤。如今秦军已占河西,兵锋直指大梁。寡君念及两国世代交好,不忍刀兵相见,故愿与大王和谈。";

魏惠王皱眉:";秦国欲和,条件为何?";

张仪缓缓道来:";寡君之意,魏国若迁都于东,让出黄河以西之地,秦魏可世代和平。魏国太子、公子均可释放,两国互市通商,秦国甚至愿助魏对抗齐楚。";

大殿内一片哗然。魏惠王勃然大怒:";荒谬!让我魏国举国东迁,岂非笑话?张仪,你回去告诉你家国君,除非魏国亡国,否则绝不可能答应如此无理要求!";

张仪不慌不忙:";大王息怒。臣斗胆一问:若秦军攻破大梁,魏国将何去何从?东迁乃保全国本之策。魏国根基在人不在地,暂时退让,保存实力,他日东山再起,未尝不可。";

魏相公叔痤进言:";大王三思。如今秦军势大,我军难敌。迁都虽损国威,却可保全国本。待他日休养生息,再图复兴。";

魏惠王踌躇不决:";容寡人考虑三日,再予答复。";

张仪告退后,魏国朝堂上争论不休。主战派坚决反对迁都,认为有失国格;主和派则认为当务之急是保全国力,迁都乃无奈之举。

三日后,张仪再次求见,魏惠王勉强同意:";寡人可考虑迁都,但秦国须先撤军,归还近期所占城池,释放太子与公子。";

张仪婉言拒绝:";大王此言差矣。秦国既已胜券在握,岂有先行撤军之理?不如这样,魏国先迁都,秦国再释放人质,至于城池,河西之地归秦,其余可归还魏国。";

双方据理力争,最终张仪说服魏惠王,同意在秦军撤至安邑一线,并释放魏公子卬后,魏国开始筹备迁都事宜。

魏惠王虽表面答应,但暗中仍不甘心,一面拖延迁都进程,一面暗中联络齐楚,希望获得援助。

商鞅洞悉魏国意图,决定加大军事压力。秦军在河西地区展开新一轮猛烈攻势,连克数城,进逼大梁外围。

同时,商鞅派出精锐斥候,监视魏国军队调动和迁都准备情况,发现魏国确实在暗中集结兵力,准备反击。

商鞅立即调整策略:";魏国口是心非,我军当以实际行动促其兑现承诺。";

他命令北路军切断通往大梁的粮道,南路军直逼黄河渡口,控制水路交通。大梁外围,秦军构筑永久性营垒,显示长期驻扎之意。

大梁城内,粮价飞涨,民心惶惶。朝堂上,主和派声势渐涨:";大王,秦军已断我粮道,城中存粮不足两月。若再不迁都,恐生民涂炭。";

魏惠王最终屈服于现实:";传令下去,准备迁都。先遣老弱妇孺,后移朝臣军队。新都选在大梁以东的睢阳。";

消息传到秦营,商鞅松了口气,但仍不放松警惕:";魏国狡诈,不可尽信。我军当继续施压,确保其确实迁都。";

魏国准备迁都的消息很快传遍诸侯国。各国反应不一,有的幸灾乐祸,有的忧心忡忡。

齐国派使者前来秦国,表示祝贺,同时试探秦国意图。商鞅接见齐使,态度友好但不失警惕:";齐国马陵大捷,已显赫威名。我秦国此举,不过收复故土,立足河西,无意与齐国争锋。";

楚国则暗中联络赵、韩等国,商议共同抗秦。然而,各国见秦军强盛,不敢轻举妄动,多持观望态度。

一日,商鞅在军帐中接到密报:";魏国暗中联络齐楚,欲借助外力反抗我军。";

商鞅沉思片刻,派人星夜赶往咸阳,请求增兵,同时调整军队部署,加强对大梁的包围。

嬴渠梁收到军报,当即决定:";调集十万精锐,增援前线!同时派使臣分赴各国,明确表态:秦国此举仅针对魏国,无意与他国争端。";

各国使者回国复命,诸侯国虽仍忧心忡忡,但暂时无人敢于出兵相助魏国。魏国见求援无门,朝野震动,迁都计划不得不加速推进。

## 六、魏国东迁

在秦军强大压力下,魏国终于开始实质性迁都行动。无数车马载着朝臣家眷、重要物资,陆续东迁。大梁城内,一片忙碌景象,街头巷尾充满了离别伤感。

魏惠王最后一个离开大梁,登城远眺,感慨万千:";祖宗基业,竟毁于寡人之手。";

魏相安慰道:";大王勿忧,迁都乃暂时之策。待国力恢复,他日必能重返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