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慈禧巧计掌权

这下英国人更嚣张了,带着洋兵直往京城冲。咸丰帝被几个奸臣一怂恿,就决定往北跑,这叫 “北狩”。于是带着皇后、贵妃、皇子载淳,还有那四春娘娘,收拾好东西,在咸丰十年八月八日就出发了。还任命恭亲王奕沂留守京城,僧王瑞麟、胜保他们的军队还驻扎在城外防守剿敌。恭亲王又让恒祺赶紧去找英国公使谈和,可这时候英国公使正带着洋兵放火烧圆明园呢。恒祺赶到那儿,求他们别放火,英国公使就随便敷衍了几句。

恒祺没办法,回去向恭王汇报。恭王又派桂良去请法国公使从中调解,经过再三商量,英国公使提出了条约。除了咸丰八年原来议定的五十六条之外,又增加了好几条。恭王实在没辙,只好答应,就和英国公使换了约,然后把这事儿上奏给咸丰帝。这时候咸丰帝已经到热河了,听到这消息,心里直叹气,也没办法,只能降旨同意。英法和约签好了,他们各自带着军舰退出港口,这事儿才算暂时平息,这就是《天津专约》。外患稍微平定了,朝廷就传旨禁止勤王的兵进京城,这事儿咱先按下不表。

咱再来说说曾国藩,他驻军在祁门呢,接到勤王诏书后,就和巡抚胡林翼来回商量,一时半会儿还真分不出兵来。这时候太平军分三路来攻打,多亏了鲍、左两军那是连战连胜,把太平军赶出了境外,曾国藩这心里才稍微踏实点。接着又接到朝廷阻止入援的圣旨,他就一门心思专注南方的战事了。

祁门这边解除了戒严,曾国藩就移驻到东流县,命令鲍、左两军合兵攻克景德,这一下军威大振。太平军首领陈玉成一看安庆吃紧,赶紧带兵来救援,国荃分出精锐部队冲进太平军队伍里,把太平军打得东逃西窜。陈玉成还想重新整顿队伍再打,没想到胡林翼派多隆阿、李续宜分头来截击。陈玉成知道占不到便宜了,就改变策略往上攻打,连续攻破英山、黄州,又分兵夺取德安、随州,太平军的势力又振作起来了。胡林翼一看这情况,着急啊,赶紧发檄文让李续宜回来救援。

陈玉成就留下一些党羽守德安,自己带着大部队,还把杨辅清调回安庆,攻打国荃的军营。多隆阿从东岸进攻,陈玉成没办法,只好退到集贤关。国藩又下令让鲍超、杨载福、多隆阿率领水陆大军截断太平军的后路,双方相持了七天七夜,连续攻破太平军十九座营垒。陈玉成和杨辅清这两个首领一看后路没救兵了,就连夜逃走。国荃抓住机会,攻破安庆城,抓住了太平军悍将刘玱林,押解到京城正法,还杀了敌酋叶芝来和一万六七千敌兵,安庆这才平定下来。

从咸丰元年开始,安庆就被太平军占着,这一占就是九年呐。这回可算被国荃给攻破了。曾国藩得到消息,赶紧到安庆接受俘虏,然后马上写奏章向朝廷报捷。正高兴着呢,突然收到从热河发来的公文。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热河驾崩了。曾国藩一听,那是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啊。

您瞧,这咸丰帝在位也就十一年,年纪轻轻,才三十一岁就走了。当时跟着咸丰帝的大臣载垣、端华、肃顺他们,遵照咸丰帝的临终嘱托,扶持六岁的皇太子载淳在灵柩前登上皇帝位。还给已经去世的咸丰帝上了个谥号,叫文宗显皇帝,又给皇太后上徽号,一位叫慈安皇太后,另一位,也就是同治帝的生母,叫慈禧皇太后,后来大家都叫她们东太后、西太后。

咱再说说载垣、端华、肃顺这三个人,他们扶着新皇帝即位后,自己就自称参赞军务王大臣。先颁发新皇即位的喜诏,接着又发了皇帝驾崩的哀诏。这事儿一传开,在京城的王大臣们,好多都跑到恭王府去商量事儿。

恭王就说了:“现在皇上驾崩,新皇上年纪又小,这朝廷的大权呐,都在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还有尚书肃顺他们手里。咱在京的王大臣,心里都有怨言呐。” 肃顺一听恭王这话,心里不高兴,就跟着附和说:“王爷您可是大行皇帝的亲弟弟,如今新主年幼,按道理就该王爷您来摄政,怡亲王、郑亲王他们怎么能总揽大权呢,那肃顺就更别提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说着呢,突然有人来报,说宫监安得海从热河来了。恭王一听,就知道肯定有啥机密事儿,赶紧把安得海拉到密室里,两人嘀嘀咕咕商量了半天。第二天一大早,安得海就匆匆走了。恭王随后就写了个奔丧的折子送到热河。怡亲王和郑亲王接到折子看完,递给肃顺也瞧了瞧。肃顺就说了:“恭王来这儿,打着奔丧的旗号,我看呐,就是想总揽大权。” 怡亲王和郑亲王就问:“那这事儿咱咋处理啊?” 肃顺一拍胸脯说:“这有啥难的,就说京师是重地,不能没人守着,况且皇上的灵柩马上就要运回京城了,恭王没必要来热河,把这折子批回去,省得别人再来瞎掺和。” 怡亲王和郑亲王一听,连说:“好主意。” 就由肃顺写了批复,把折子发回去了。这三个人还以为这事儿就这么妥妥当当解决了。

嘿,他们哪知道,咸丰帝临终的时候,那传国的御宝早就被西太后给拿走了。肃顺他们再怎么狡猾,这下也没辙了。西太后一看怡亲王他们这些人独断专行,什么事儿都不跟自己和东太后禀报,心里着急啊,就找东太后商量,把这事儿说得特别严重,好像天要塌下来似的。

东太后听西太后这么一说,也心动了,就问:“怡王他们势力这么大,咱能有啥办法呢?” 西太后说:“除了把恭王召来,没别的招儿了。” 东太后想了想,就答应了。西太后马上拟定了一道懿旨,让东太后盖上御宝,还是派安得海星夜兼程去召恭王。没过几天,恭王就到了。肃顺赶紧把这消息告诉怡亲王他们。怡亲王一听,大惊失色,正想着怎么应对呢,又有人来报,说恭王来求见。

这三个人就把恭王迎了进去。怡亲王问:“六王爷,您大老远跑到这儿来,有啥事儿啊?” 恭王回答说:“我来叩拜皇上的灵柩,顺便问问两位太后安好。” 正说着呢,怡亲王身后有个人大声嚷嚷道:“叩拜灵柩那是应该的,可入见太后,这不合规矩吧。” 恭王一看他们人多嘴杂,也不好争论,就说:“既然不方便,那就麻烦各位替我问安吧。” 说完就告辞回住处了。

嘿,您猜怎么着?安得海早就等在那儿了。恭王又和他密谈起来,安得海还真想出了一个主意,恭王听了,连连点头应允,安得海这才告辞离开。当天晚上,避暑山庄门外突然来了一辆车子,车里面坐着一位穿着宫装的妇女。侍卫一看是个女的,再加上有太监跟着,也就没多问,让他们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