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挥了挥手,屏退了屋内所有的太监和宫女,就连小林子也被我支了出去。此时,御书房内只剩下我和俞家兵两人,窗外的风雨声愈发喧嚣,仿佛在为即将揭露的秘密奏响前奏。
俞家兵神情凝重,双手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封密信。我定睛一看,封泥上那熟悉的印记,正是戴灵汐的。
看到这个印记的瞬间,我的心跳陡然加快,一种强烈的不安涌上心头。
恰在此时,一声震耳欲聋的闷雷在天际炸响,仿佛要将这压抑的气氛彻底引爆。
我深吸一口气,缓缓剥开封泥,取出信件。然而,信上的内容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我只觉天旋地转,手中的信件不由自主地滑落,双腿一软,差点站立不稳。
俞家兵见状,急忙上前一步,稳稳地扶住我,将我搀扶到龙椅上坐下。我面色苍白,眼神空洞,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信中的内容,久久无法回神。
过了许久,我才缓过神来,无力地对俞家兵说道:“你看看吧。”俞家兵接过信件,仔细地阅读起来。
一道闪电划过夜空,照亮了御书房内昏暗的角落,也照亮了俞家兵逐渐变得阴沉的脸。屋内的烛火在狂风的吹袭下剧烈摇曳,光影闪烁不定,仿佛也在为这惊人的消息而颤抖。
我看着俞家兵的表情,心中明白,他和我一样,已经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密信的内容你看了,说说你的想法吧。”我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一些,但颤抖的语调还是泄露了我内心的慌乱。
俞家兵抬起头,眉头紧锁,眼中满是忧虑。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陛下,公主密信中的几个细节,实在令人费解。其一,公主来王都后当天便返程,如此匆忙,这表明此次暗杀绝非蓄谋已久,而是临时起意。若为早有预谋,刺客定会选择更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而不是这般仓促行事。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实在耐人寻味。”他微微停顿,眼神中透露出疑惑与思索,似乎在努力拼凑着事件的真相。
小主,
“其二,”俞家兵接着说道,语气愈发沉重,“公主赶路的习惯与陛下相同,通常是骑马三十里便休整一个时辰。可这次暗杀,刺客设伏的地点却精准无比,仿佛对公主的行程了如指掌。这绝非巧合,只能说明幕后主使之人对公主的习惯极为熟悉,甚至可以说是亲密无间。”说到这里,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显然对这种背叛行为感到无比愤慨。
“其三,”俞家兵加重了语气,神情愈发严肃,“公主在吕岩大人的护送下,竟还能察觉到被人暗中尾随。而且,公主发现这些人的行为习惯与兵卒无异,这表明刺客绝非普通的乌合之众,极有可能是训练有素、有兵卒经历的死士。陛下,整个大理国,能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屈指可数啊。”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眼中既有担忧,又有一丝坚定,似乎在等待我的回应。
俞家兵的每一句话,都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我的心上。我又何尝不知,整个大理国,能做到这些的,除了我和我的儿子们,便是那些手握重兵、心怀叵测的部族首领。但我和俞家兵心里都清楚,在这些嫌疑人中,戴寿宁和戴寿昶的嫌疑最大。想到自己的亲生儿子,竟然可能对自己的妹妹痛下杀手,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愤怒和失望,双手不自觉地紧紧握拳,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我抬起头,目光直直地盯着俞家兵,眼神中透露出信任与期许:“你我主仆多年,当年俞家财叛乱之时,你不离不弃,坚定地站在我身后,这份忠心,我从未忘记。如今,此事关乎我女儿的安危,也关乎大理国的社稷。你在暗中彻查此事,我会让高敬之在明处行动,你们相互配合,务必将真相查个水落石出。但记住,你所查到的一切,只能向我一人禀报,绝不可泄露半分。”
俞家兵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大声说道:“臣领旨!陛下放心,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陛下的信任。哪怕踏遍大理国的每一寸土地,臣也要将幕后黑手揪出来,为公主讨回公道。”他的声音坚定有力,在御书房内回荡,仿佛是对阴谋者的宣战。看着他坚毅的面容,我心中涌起一丝欣慰,有他在,我相信此事定能真相大白。
俞家兵退下后,我独自一人坐在御书房,听着窗外依旧肆虐的风雨声,思绪如麻。这场突如其来的暗杀,究竟是孤立事件,还是更大阴谋的前奏?我的儿子们,为何会如此丧心病狂,对自己的亲妹妹下此毒手?那些部族首领,又是否在背后推波助澜?这一系列的问题,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紧紧地束缚住,让我感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