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靖深知,要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终胜利,必须从各个方面做好准备。他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参会的将领们围坐在巨大的会议桌旁,神情专注。韩靖站起身,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诸位,这严寒是我们目前最大的敌人之一,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此前,全国铁路及蒸汽列车安装运动便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今更是在战争需求的推动下更进一步。赵铁柱作为总后勤部主任,一直致力于协调各方资源,推进铁路建设。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组织了浩浩荡荡的建设队伍,工人们热情高涨,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无数的铁轨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延伸,新的蒸汽列车也陆续投入组装,为后续的物资运输和军队调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在南京,通过烽火通讯营紧急传达的指令,身处沈阳的罗胜利迅速领会任务的紧迫性。他深知中朝铁路对于战争局势的重要性,这将成为保障大明共和国军队后勤供给的生命线,承载着全国各地物资与武器装备运往朝鲜前线的重任。
罗胜利即刻行动,在总工程师武金的专业指导下,迅速指挥铁道兵部队开展工作。他们首先对从东北入境朝鲜直至朝鲜新解放区的全线铁路进行详细勘察,利用专业工具和丰富经验,仔细标记出可能存在地质隐患的区域、桥梁隧道的风险点以及需要重点维护加固的路段 。随后,调配大量人力和物力,日夜不停铺设铁轨。
遇到地形复杂的山区,工程师们反复研讨,采用了架设高架桥、开凿隧道等方案。在铺设过程中,铁道兵们克服了极寒天气带来的种种困难,如手脚被冻僵、机械故障频发等。经过铁道兵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中朝铁路在朝鲜新解放区后全线贯通,让全国各地的物资以及武器装备得以经东北源源不断运输到朝鲜前线,为军队的后勤供给提供了坚实保障。
而此时,大明共和国军队在朝鲜的英勇表现,通过宣传人员的努力,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百姓们纷纷被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他们深知战士们在前线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浴血奋战,对抗外敌。各地政府和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纷纷捐献各种物资和防寒保暖用品。各大工厂里,工人们加班加点,日夜不停生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让前线的战士能吃上热腾腾的食物,穿上厚厚的棉衣,在战场上能够英勇杀敌。有的工厂为了赶制棉衣,工人们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毫无怨言;有的百姓将自家珍藏的棉被、厚衣服都捐了出来,希望能为战士们送去温暖。
韩靖首先要求后勤部门全力加大防寒物资的供应。赵铁柱迅速组织人手,在国内四处筹集物资,甚至亲自前往工厂,督促生产。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又一批的防寒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朝鲜前线。
同时,韩靖还为士兵们配备了专门的防冻药膏和取暖设备。科研人员日夜攻关,研发出一种效果显着的防冻药膏,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冻伤。便携式暖炉和热水袋也被分发到每一位士兵手中,这些小小的设备,在冰天雪地中为士兵们带来了丝丝温暖。共和国科学院更是研发出一种名为“速热宝”的加热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能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加热食物,解决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吃饭难的问题。
其次,韩靖对军队的训练和作战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整。训练场上,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进行耐寒训练。他们身着单薄的训练服,在刺骨的寒风中跑步、做俯卧撑、仰卧起坐,汗水湿透了衣衫,瞬间又结成冰碴。雪地作战技巧的训练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士兵们学习如何在雪地上隐蔽、行进、射击,如何利用地形和积雪进行防御和攻击。
在作战方面,韩靖强调各部队之间要更加紧密地配合。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通讯系统,除了传统的电报,还配备了先进的信号旗语等方式,确保在恶劣天气下信息能够及时传递。各部队之间定期进行协同作战演练,模拟各种战斗场景,提高配合的默契程度。
作为国家的领导人,时刻关注着前线的战况。得知军队面临的困难后,立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优先保障前线军队的防寒物资供应。各大工厂加班加点生产,百姓们纷纷捐出家中的棉衣、棉被,支援前线。还组织了一批由国内顶尖医疗专家和热心志愿者组成的医疗队,奔赴后方医院,协助治疗冻伤的士兵。医疗专家们带来了先进的治疗技术和药物,志愿者们则悉心照料伤兵的生活起居,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同时,鼓励国内的科研机构加大对防寒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测试。他们研发出新型的防寒材料,用于制作更保暖的军装;还对“速热宝”进行优化升级,使其加热效率更高、更便携。
此时,在北朝鲜的龟城、云山、熙川等地区,新的战斗阴云再次笼罩。洪承畴不甘心上次的失败,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妄图孤注一掷。他重新集结了残余的清军部队,那些士兵们面容憔悴,士气低落,但在洪承畴的威逼下,不得不再次拿起武器。洪承畴还与日军将领山本一郎紧急商议,试图联合发动一次反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