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改革之潮起

在缅甸的仰光港和高丽省的仁川港,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巨大的起重机伸展着钢铁巨臂,有序地装卸着集装箱,搬运工人穿梭其中,吆喝声此起彼伏。港口周围,仓库里堆满了来自各地的货物,商人们忙着清点货物、洽谈生意。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兴业。工厂如林立的烟囱般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

在高丽省,纺织厂内,女工朴惠媛熟练地操作着织布机,她的双手在机器上灵活地舞动,眼神专注而坚定。她看着一匹匹精美的布料从机器中产出,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有了这些新机器,我们能织出更好的布,说不定以后还能卖到大明去。以前我们织的布样式单一,销路有限,收入也少得可怜。现在有了新技术,不仅产量提高,质量也更好,收入也跟着增加了,以后可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送孩子去更好的学校读书。”

小主,

机械厂中,工人们专注地加工零件,生产出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这些工厂不仅带来了经济增长,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让当地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高丽省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从事海上贸易和制造业的企业入驻,传统的高丽纺织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产品远销国内外。

在经济深度融合方面,除了开放港口与招商引资,还致力于构建统一的经济体系。在各地设立以大明共和国货币为主要流通货币的经济特区,鼓励本地商业活动与大明国内市场接轨。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手段,引导本地产业向大明共和国优势产业靠拢,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例如,在高丽省大力发展与大明纺织业配套的原材料种植和初加工产业,在暹罗和缅甸推动与大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零部件生产产业。

在高丽省的一个村庄,农民李大叔响应政策,开始种植适合纺织的棉花。起初,他对新作物的种植技术一窍不通,满心焦虑,担心收成不好。政府得知后,立刻派来农业专家进行指导。农业专家带着专业的工具和资料,耐心地向李大叔讲解棉花的种植要点,从播种时间到灌溉技巧,从病虫害防治到施肥方法,事无巨细。在专家的帮助下,李大叔逐渐掌握了种植技巧。看着茁壮成长的棉花田,李大叔脸上洋溢着笑容:“多亏了政府和专家,这棉花要是收成好,可比种传统作物赚得多。以前种那些作物,收入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有了新机会,说不定能过上好日子。”

这种经济上的深度融合,使得新控制区在经济发展上越来越依赖大明共和国,同时也为文化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更多机会。

随着暹罗和缅甸连通国内的公路、铁路修建成功并通车完毕,新控制区与大明共和国核心区域的联系愈发紧密。在公路建设中,施工团队克服了复杂的地形条件,穿越山川河流,铺设了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在暹罗,公路修到了部落附近,部落首领班猜看着崭新的公路,心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他背着手,在公路边来回踱步,对儿子说:“这条公路能带来财富,以后部落的特产可以更方便地运出去卖,外面的好东西也能运进来。但也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外来的文化和观念会冲击我们的传统,真不知道是好是坏。我们部落的传统习俗、古老的信仰,会不会因为这些改变而消失。”儿子却兴奋地回应:“父亲,这是好事啊,我们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一直待在部落里,很多好机会都错过了,有了这条路,我们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让部落变得更强大。”父子俩的观点碰撞,正是传统与变革冲突的缩影。

铁路建设更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铁轨如同钢铁巨龙蜿蜒在大地之上。建设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天气,但他们毫不退缩。无数个日夜,他们在荒野中奋战,风餐露宿。火车的轰鸣声响彻沿线地区,大量的物资得以快速运输,极大地推动了暹罗和缅甸的经济发展,也使得两地与国内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经济共同体。

然而,新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在新控制区实行新政策,触动了部分人员和阶层的利益,引来了反对的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