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就是反击士绅之前针对朕的舆论攻势,难不成还有其他恭喜的地方?”朱棣疑惑道。
姚广孝正色道:“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声调: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此次事件结束之后,永乐一朝的皇权,将会达到历朝历代的顶峰!”
“自古士大夫阶层独成一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朝中聚众分批成不同的小团体,渐渐形成了门阀。门阀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可以从皇权那分一杯羹!”
“但是陛下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士大夫可以从皇帝那里分权!”
朱棣低头思索着。
军队?
之所以会出现‘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情况,显然不是军队。
毕竟靖难之战,建文身边那帮文臣,不仅帮不上忙,反而帮倒忙。
对于战场上的贡献,几乎为零!
骨气?
自古以来,文人傲骨,不能折腰!
但这里面幸存者偏差占大多数,完全靠历史上每个朝代出现一两个典型而已。可这样的典型,却在读书人的不断宣传营销下,才让天下人心中有了一股读书人傲骨的印象。
但靖难之后整顿朝堂,江浙地区的一帮文官,有个屁的骨气!
钱财?
朱棣心中再次否认,江浙地区确实有钱,但与整个大明国库相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
朱棣思索半晌,这才沉声道:“文化!”
姚广孝点了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不全对,应该是通过文化所传播的思想,对百姓产生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战乱时期,说法的份量远不及武将。但要放在和平时期,那威力可太大了。”
“士大夫手中掌握着文化,此物在和平时期可将他们想要传播的消息传遍天下,甚至传到偏僻的村庄。要知道有时候就连皇帝的政令,所传播的范围,都不一定有士大夫文化传播的深远。”
“由此可见,在和平时期士大夫手中掌握的文化,比武将的刀剑更加锋利。武将手中的刀剑,再强,一人杀百人就顶了天;可是通过文化可以影响到百姓的思想,抹黑皇帝,最终引发暴乱。”
“皇帝与士大夫从一千多年前就开始进行权力斗争,但皇权却始终都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对抗,最终只能通过让权的方式,来进行合作!”
姚广孝顿了顿,继续说道:“引导舆论压迫皇权,对士大夫来说无往不利。在晋朝衣冠南渡形成门阀之后,士大夫的权力更是达到顶峰!”
“想要破解,饶是老衲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办法。却没想到从摊丁入亩中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