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题诗
段昊初见石栏上的那首诗,忍不住赞叹道:“六桥烟柳系诗舟,墨泼苏堤春色流。若得孤山梅一枝,不羡琼林宴上游。这人写的真有意境,好一个淡泊名利、亲近自然,仿佛那副画面就在眼前。”
刘文昌微微一笑,摇了摇手中的折扇,慢慢道。
“这六桥:一名映波,一名锁澜,一名望山,一名压堤,一名东浦,一名跨虹,皆在苏堤上,沿堤植垂柳。”
段昊听了,点头称赞:“果然,能在如此风景中提笔作诗,必定是个性情高洁之人。”
林向安在一旁看两人一唱一和,便笑着说道:“两位兄台,倒是好兴致,见这美景如此,不妨各自题一首?”
刘文昌听后,笑容愈加温和,转向林向安道:“这美景怎能少了你?此情此景,不提笔写首诗,岂不辜负了良辰美景?”
段昊初也笑道:“正是。我们五人难得共游此地,不如各自题一诗,留作纪念。”
林向安微微一笑,心中已略有构思,便拈起笔来。
尽管他并非诗才出众,但眼前这如画山水,实在激起了他胸中的一番诗意。
他从摊贩处买来笔墨,找到一个空地,稍作思索,便大笔一挥,一气呵成。
“六桥烟雨一肩挑,压堤敢作擎天桥!醉把西湖砚池水,写尽江南万古潮。”
林向安放下笔,心满意足地望向四人道:“诸位,请吧!”
四人瞧着林向安的诗,纷纷笑着称赞。
“‘醉把西湖砚池水,写尽江南万古潮’,没想到你竟如此豪放!”
段昊初大笑道,便他接过笔,毫不犹豫地题下自己的诗:
“映波桥下碧粼粼,照见青衫磊落身。他日若得题雁塔,归来再扫壁上尘。”
这首诗道出一个学子的心声,雁塔题名象征进士及第的荣耀,暗含着对未来的期许。
紧接着,刘文昌拿起笔,沉思片刻,写道:
“锁澜不锁少年心,墨龙腾壁作长吟。若得禹门三尺浪,与君同跃化金鳞!”
他借用了典故,寓意着同窗共赴科场,志向如潮,气吞万里,鼓励大家同心向前。
孙文石静心思索了片刻,缓缓写下自己的诗:
“跨虹直上叩星关,摘得文光作玉鞍。莫笑狂生诗句险,要留云汉一行丹!”
他将科举比作登天摘星,尽显出读书人敢于孤勇、追求光明的志向。
最后,杨辉接过笔,眉头微皱,似在沉思,最终也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