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辩论(下)
这时,对面一位学子站了起来,手持书卷,语气坚定:“《大学》有云,格物致知,知先行重。子路曾问‘闻斯行诸’,夫子却尚要‘有父兄在’,不以知识为本,如何行事?若无知而妄行,岂不与蛮夷何异?”
他的话音未落,已经有人开始低声赞同。
然而,林向安只是微微一笑,缓缓起身,语气平和却不失自信: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方知‘知行合一’。
正如当年王荆公(王安石)变法,若囿于典籍,不知变通,岂不正是困守经典的过错?
而且,若南剑州百姓饥寒交迫,我们岂能等到读完天下所有书籍,再去施粥救民?”
林向安用第一人举例,来反驳观点。
两边有不少人觉得这话有道理,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对面的学子眉头微皱,显然没有料到林向安会以王安石变法为例进行反击。
他稍微顿了顿,抬头看着林向安,声音略带挑衅:
“可若无先见的知识,又如何能知行合一?
未曾深知事物的理性与道理,贸然行事,岂非急功近利,损害了‘知’的根本?
要知道,先知后行,正是为避免犯错,为自己行事的基础提供牢固的根基。”
他的话刚落,旁边一位学子便低声附和:“对,知为行之本,行则知也,行不知则非道。”
然而,林向安并未被对方的话所动。
他缓缓站直,目光穿透众人,语气不紧不慢,却充满了理性与信念:
“我并非否定‘知’的重要性,只是‘知’若停留在书本中,未曾施行,又何以谈‘知’?
知而不行,乃为空谈;行而不知,则为盲目。真正的‘知’,是要在行中验证,在实践中升华。”
他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一丝坚定:“‘知行合一’的真谛,在于知为行之导,而行为知之成。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要‘知’,必先行。若无‘行’,‘知’再深又有何意义?”
台下的学子们陷入了沉思,许多人已经不自觉地点头。
林向安所言,触及了一个核心问题: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究竟何者为先,何者为主?
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审视自己在‘知’与‘行’之间的定位。
尤其是那些学子,他们身为科举之士,深知读书与实用之间的差距,心中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愈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