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播种耧车

第232章 播种耧车

“这么说,你们是想要造一种可以开沟、播种、覆土的工具?”熊洪打着哈欠,让白茅多点了几盏油灯,房间里更加亮堂,“然后你们想到了这个东西,但有些地方还不明白?”

“是的族长,路上我们是三个想了一下,这种东西最好制作简单,而且不需要太繁杂的操作,最好一个族人就能操作的过来,并且可以用畜力来提高速度和效率,如果使用不了畜力,那最好两个人也能操作的过来。”

熊洪低着头,似乎想到了什么。这种在熊洪这个穿越众看来都显得异常先进的东西,真的是原始社会能够制造出来的吗?听起来将开沟、播种、覆土结合到一起,很是不可思议,但要是这种“联合播种机”真的能制造出来,那提升的效率又何止一点半点。

经过今天的耕种,部落在种地方面又暴露出来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力分配的问题。经过一个冬天的驯化、训练和积累,部落里掌握耕牛、铁犁的族人已经有很多了,就像今天这样,一天的时间,400副铁犁共开垦出来1000多亩土地,耙地的面积也跟开垦出来的一致。

但同时,跟在后面播种的族人却显得不足,就像羊美说的,将种子洒下去要先开沟,另一个人洒种子,还有一个人要覆土,而且不管是开沟还是撒种子,甚至是覆土,每个人操作的力度和方法都不一样,这也会导致种子出苗会有一些不同,深浅不一致、密度不一致的现象肯定也会降低田间管理的难度,影响部落的收获。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将耙过的土地,统一开沟,播撒密度相同的种子,再完成覆土呢?历史上真的有这种工具吗?

答案是有的,而熊洪在跟这几个人一起讨论的时候,突然灵光一闪,好像中学时代的历史课本中,就有这种工具的图片。

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绝对是古代版的“联合播种机”。

一想到这里,熊洪便仔细在脑海中回忆起当初耧车的外形,一边想着,一边让白茅取过纸笔,在上面仔细地画着。

耧车的结构很是简单,再加上羊美等人的“需求”,熊洪便清楚了这种工具上应当具有哪种功能,应该具备哪些部位。

首先是开沟,不管是在耙过的熟田还是没有耙过的生田上,既然要开沟,那就要有一个类似铁犁的部位,而部落最新的犁铧,就正好符合这个要求,无非是做小一点,只要完成播种即可。

接着是播种,现在完全由族人手动操作,每隔多少距离洒多少种子,这个虽然有规定,但粟籽太小了,一手捻下去,总会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只要是人,都会有状态好和状态差的情况,那就无法避免植株之间能够有相近的距离。

还有就是覆土,跟在后面的族人,还需要用锄头一点点地从沟的两边扒土过来,盖住洒下的种子,不仅费力,更加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