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再找和珅借钱
“如今你寸步未进,一直围襄阳城,一次攻城行动都没有。
这就是你给朕的交代?!”
乾隆知道攻城难,攻襄阳城这座坚城更是难上加难,可你赵清廉却纹丝未动,天天守在城下,不免有消极怠工,怯战之嫌疑。
今天给了你王曦之的字帖奖励,还有兵部尚书的职位,也就是为了让你更好的为大清效力。东西给了,所以乾隆专门叫赵清廉过来,敲打一番。
对于自己立兵于襄阳城下,迟迟未进寸步这种情况,赵清廉有自己的想法。
原因只有一个。
打不了。
为什么大不了呢?
就像情报说的那样。
整个襄阳城,起义军屯兵了十万,他们汉八旗总共人数都不到十万,这样的攻城人数,去打襄阳城,只能说是自讨苦吃。
况且。
这次镇守襄阳城的可不是什么白纯风这类蠢蛋。
有那个名不见经传的秀才在,有个聪明人在,这攻城的难度可以想象。
收复一个南方州府,便能够获得当地赋税权从而供养军队,这样的恩惠确实诱人,但也得认清楚眼前的情况。
根本打不进去襄阳城。
是他赵清廉缔造了汉八旗,但若是攻城,那他赵清廉便又成了埋葬者。
虽然心里这样想。
可嘴上不能这样说。
面对乾隆的质问。
赵清廉的解释是,敌我兵力相差不大,攻城毫无希望,目前正在想一个巧计。
说完的赵清廉低着头,默默等待皇帝的答复。
乾隆也不好说什么。
他如若硬要十万人不到的汉八旗去攻城,那汉八旗死伤殆尽之后,自己想要借机除掉汉八旗的野心,昭然若揭了都,以后天下人都知道了自个的小心思,不好,不好。
既然赵清廉你说正在想办法,那就想吧……
只是者想办法期间,每一天十万人的军费,都是对大清一种沉重的负担。
乾隆知道目前国库空虚,拖延一天,那就得白花花的银子往外流。
对此,乾隆给赵清廉的旨意是,你可以拖,可以继续列兵于襄阳城城下,继续对峙着,但是!从今天开始,汉八旗所消耗的军费,得由你一人承担!
朝廷概不负责。
当初是你赵清廉承诺的南下收复。
如今收复不了就算了,还让战争处于上时间对峙的僵化局面。
对此,你得负全责。
所以,汉八旗往后产生的一切费用,都由你承担。
乾隆心里想,什么时候承担不起了,你什么时候给我进攻了。老是这么耗着,耗到猴年马月!
赵清廉心里都咯噔一下。
卧槽——!
乾隆老登真是绝情啊!
让我自己一个人承担十万人的开支。
牛——!
不过……嘿嘿,自己有金库在。
乾隆还以为给赵清廉出了个天大的难题,毕竟,一己之力供养十万人的军队,即便他赵清廉再怎么会做生意,再怎么会坑蒙拐骗,都不足以供给吧。
给我攻城!
没有能力供养军队,就给我攻城。
最好汉八旗十万人和襄阳城的叛军都一起死了得了,那就真是我大清之福。
待到你们两败俱伤之际,我偷偷调遣余下部分兵力,便可坐收渔翁之利。
说到可以调动的兵力,乾隆自知,如果使劲挤一挤,扣一扣,还是能够凑齐一支队伍出来的。
北方满八旗一共大约五万多人,正在镇守边疆,抽调出来三分之一,上次是征调了所有,这次抽调少一点,无伤大雅。
这三分之一算下来,就是……大约快二万人。
加上蒙古八旗的一万人,有三万人的样子。
还有守卫京城的五千守军,三万五千人。
再抽调过来水师,满打满算,能够筹齐七八万人的样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汉八旗和叛军在襄阳城打的难解难分之时,弹尽粮绝之时,他的这支部队再压过去,不是完美结局?
这样,叛军没了,汉八旗也没了,朝廷占据襄阳城之后,只需要守住这个门户,在朝着整个南方慢慢攻伐过去,用不了几年,南方还会回到大清的手里。
整个谋划是完美的,当前的问题就在于,赵清廉如何用自己的十万人 ,打败起义军驻扎在襄阳城的十万人。
这是个问题。
赵清廉,你又会想出什么办法呢?
为了攻城,你会搞出什么幺蛾子来?
乾隆看着离去的赵清廉的背影,发出疑问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