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百草堂之芦竹药缘传奇

清平镇,祥和安宁,一条青石板路蜿蜒穿过小镇,两旁店铺林立。百草堂就坐落在镇中心,古旧的木质招牌高悬,悠悠药香从半敞的门扉飘散而出,萦绕在街巷之中。

王宁身着一袭洗得有些发白却浆洗得极为平整的长袍,身姿挺拔,面容清俊,双眸中透着温和与笃定。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在这百草堂中穿梭忙碌,望闻问切、炮制药材,中医的精髓早已融入他的血脉。父亲临终时紧握他的手,嘱托“发扬中医,治病救人”的画面,始终在他心头挥之不去,激励着他前行。

这日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影,洒在百草堂的门槛上。药材商人钱多多脚步匆匆,肥胖的身躯挤开了店门,发出“吱呀”一声响。他满脸油光,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滚落,身上那件原本崭新的绸衫被汗水浸得紧贴在宽厚的后背上。“王掌柜,可算寻到您啦!”钱多多喘着粗气,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我从那遥远偏僻、人迹罕至的湿地,采来一批上好的芦竹,那地方环境独特,这芦竹的药效必定与众不同!”

王宁听闻,眼中瞬间闪过惊喜,快步上前查看。只见那芦竹茎干粗壮,纹理清晰,翠色的叶片坚韧而富有光泽,边缘微微泛着些细碎的锯齿。“这芦竹品质上佳,钱老板费心了。”王宁轻轻抚摸着芦竹,点头称赞。

还没等他与钱多多细聊,一阵急促嘈杂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几个村民神色慌张,抬着一位面色通红如熟透的番茄、嘴唇干裂起皮的病人冲进百草堂。“王掌柜,快救救他!”为首的村民声音颤抖,满是焦急,“镇里好多人都像他这样,发热、口渴得厉害,小便也不利索,怕是染上什么怪病了!”

王宁神色一凛,迅速上前为病人把脉,手指搭在病人腕间,眉头渐渐拧紧。他心中暗自思忖:这症状与医书上记载的热病极为相似,或许这刚到的芦竹能派上用场。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开口,一道尖细刺耳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哼,就凭你这小小的百草堂,能治好这病?我看你是想拿病人试药吧!”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孙玉国带着刘二狗和郑钦文大摇大摆地走进来。孙玉国身形瘦削,鹰钩鼻下一双小眼睛滴溜溜乱转,透着狡黠与算计,一袭深色长袍上绣着精致繁复的花纹,举手投足间却难掩满身的市侩之气。他的玉国药铺开在百草堂不远处,平日里就因生意竞争与王宁明争暗斗,积怨已久。

“孙掌柜,你这是什么话?”王宁面色一沉,声音也冷了几分,“治病救人是我百草堂的本分,岂容你在此信口污蔑!”

“污蔑?”孙玉国冷笑一声,嘴角扯出一抹嘲讽的弧度,“这芦竹性寒,稍有差池就会伤及病人脾胃,你却贸然要用,不是拿病人冒险是什么?”刘二狗和郑钦文在一旁点头哈腰,脸上挂着讨好的笑,随声附和。

村民们听了,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犹疑和担忧,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王宁心中明白,孙玉国这是故意搅局,可芦竹的药性确实需要谨慎对待,一时之间,他也难以完全说服众人。他看着病床上痛苦呻吟的病人,暗暗攥紧了拳头,在心底发誓:一定要找到破解之法。

此时,角落里一位老者轻咳两声,缓缓开口:“王掌柜平日里治病救人,口碑向来不错,或许真有把握。”孙玉国脸色微变,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却又不好发作。王宁朝老者投去感激的目光,暗暗记下了这份支持,这不经意间的善意,也为后续的转机埋下了伏笔。

夜幕如墨,悄然笼罩清平镇,万籁俱寂,唯有百草堂内灯火通明。王宁坐在堆满医书的桌前,眉头紧蹙,手中的毛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纸张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和草图。一旁的药师张阳,身材微胖,留着一撮山羊胡,此刻满脸的疲惫却掩盖不住眼中的执着与坚定。

“王掌柜,这芦竹的炮制方法和配伍,咱们必须尽快确定,不然镇里的病人……”张阳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与忧虑,目光紧紧盯着王宁手中的医书。

王宁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如炬:“我知道,咱们再仔细看看这些古籍,老祖宗的智慧里,一定藏着办法。”两人又埋头于古籍之中,一页页地翻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泛黄的书页在指尖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与此同时,王宁的妻子张娜在病房里忙碌着。她面容温婉,身着素色衣衫,动作轻柔地为病人擦拭额头的汗水,轻声安慰着他们:“大家别担心,王宁一定会找到治疗的办法,你们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她的声音如春风般轻柔温暖,让病人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王宁的妹妹王雪,扎着两个利落的马尾辫,眼神灵动而明亮,正认真地记录着每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她不时望向窗外那深沉的夜色,心中默默为哥哥加油鼓劲:“哥,你一定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