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董翳派出的使者高举旗帜,身跨骏马,一路风尘仆仆地抵达了张村。这位使者本欲进村宣读翟王下达的诏令,然而未曾想到,刚行至村口便遭遇阻拦。只见那位平日里嚣张跋扈、目中无人的使者瞬间怒不可遏,毫不犹豫地抽出腰间佩剑,妄图通过杀人来树立威信。
说时迟那时快,谁能想到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村口,竟然会发生如此惊心动魄的一幕!只见几位原本正悠然自得、闲庭信步般闲逛着的民兵,在目睹了眼前的突发状况后,脸上丝毫不见惧色。
他们一个个犹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抄起手中的杆棒和草叉,动作之敏捷、之娴熟,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仿佛这些兵器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眨眼之间,只听得一阵噼里啪啦的声响传来,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那使者手中原本紧握的武器已经尽数被民兵们夺下,并收缴得一干二净。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有丝毫拖泥带水,让人不禁拍手称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过去的日子里,也曾有过一些不长眼的土匪流寇觊觎着张村这块宝地,妄图从中捞取好处。然而,他们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张村强大防御力量的迎头痛击。村里那先进而威猛的投石机和精准无比的双弓弩,成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利器,每次都能将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们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可这一次情况却有些特殊,来袭之人仅仅只有寥寥数个,以至于负责警戒的了望塔甚至都没有做出丝毫反应。原本以为不过是小打小闹,但没想到事情竟然越闹越大。那个趾高气昂的使者不停地胡言乱语,嚣张地叫嚷着张村怀有不臣之心,并声称自己乃是奉命前来宣读翟王诏令的。
由于事发突然,现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者,所以民兵们虽然心中恼怒,但也并未贸然出手杀伤这几名使者。毕竟,在未弄清楚对方来意之前,轻举妄动并非明智之举。就在局面僵持不下的时候,正在大学内专心准备教案的村长张诚得到了消息。他当机立断放下手中事务,迅速与扶苏、蒙恬以及公孙尼子一同赶到了村口。
使者趾高气昂地宣称道,翟王董翳已然将都城定在了高奴县,并勒令张村立刻取下村墙上高高飘扬着的大秦旗帜。同时,使者还严令张村村长速速前往高奴县商议要事。
听到这番话后,张诚只是微微一笑,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另外几个人,轻声问道:“对此事,诸位有何看法呢?”只见扶苏满脸怒容,愤愤不平地说道:“绝不可听从那董翳的命令!”而一旁的公孙尼子则冷静地分析道:“你万不可亲身前往县里,此去必定凶多吉少啊。”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蒙恬站出来说道:“这件事情就交由我来处理吧。”
说完,他便转身朝着村口的一家小店铺走去。进入店内,蒙恬向店家讨要了一张洁白的纸张、一支精致的毛笔以及些许墨汁。拿到这些物品后,蒙恬略加思索,随即挥毫泼墨,在纸上写下了寥寥数语。写完之后,他抬头望向张诚,开口询问道:“我先前交于你的那枚印章可还在?”张诚闻言,连忙伸手入怀摸索起来,不一会儿功夫,便从中掏出了一枚小巧玲珑的印章。
蒙恬接过印章,小心翼翼地将其放入墨盒之中蘸取了一些墨汁,接着稳稳地在信纸末尾处加盖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随后,他又找来一个粗布口袋,将这封书信轻轻放入其中,并用一根结实的麻绳紧紧地扎住了袋口。紧接着,蒙恬走到屋子的一角,弯腰拾起一块湿漉漉的泥巴。他将这块泥巴放在手中反复揉捏了几下,使其变得柔软且具有粘性。最后,他将这块泥巴按压在麻绳之上,并再次盖上了自己的印章。这种做法被称为“封泥”,在秦汉时期,它不仅起到了类似于现代文件铅封的作用,可以确保信件在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同时,由于每个人的印章都各不相同,所以也具备一定的防伪功能。
张诚瞪大眼睛,清清楚楚地看到那张纸上面仅仅只写着简短的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