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佛教传入华夏不过百余年,这座“阿育王寺”建于东汉桓灵年间,建成距今不过几十年,寺院规模较小。
但它到了后世的唐朝,便会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法门寺。
……
两人刚至寺门,一股浓郁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寺内香烟袅袅,梵音阵阵,前来上香祈福的百姓络绎不绝。
大雄宝殿前的香炉中,粗大的香烛插得满满当当,烛火摇曳,青烟升腾,弥漫在整个寺院上空。
诸多百姓虔诚地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额头轻触地面,眼神中满是敬畏。
张嶷看这场景,不禁皱眉道:“大人,如今灾年,大多数百姓自己都吃不饱,却还能来供养佛寺,简直让人不能理解!”
范仲淹摇摇头,眼睛微眯,缓言道:“这并不奇怪,据本官了解,佛教教义的本质,便是‘修来世’,这也是小民百姓唯一的指望……”
“身逢此世,他们在今生今世很难有能出头的那一天,生活充满苦难,所以百姓只能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全力祈求来世能过上好日子。”
“你可以想想,在这世道,只有达官贵人,王侯将相求长生,哪有小民百姓家会追寻长生?小民百姓只有不断渴求来世……”
张嶷闻言,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不多时,一个小和尚出现在范仲淹面前,行礼道:“二位贵人,我家师父有请。”
范仲淹微微一愣后,笑道:“走,前边带路。”
两人穿过熙攘的人群,来到了住持的禅房。
禅房布置简洁,一张禅床,一张书桌,几幅字画挂于墙上,宁静祥和。
一位僧人起身相迎,双手合十,微微欠身,说道:“阿弥陀佛,老衲明渡,二位施主光临寒寺,不知从何而来?”
范仲淹还礼道:“法师有礼了,在下二人从槐里县城而来。”
原来范仲淹方才在寺庙门口随意吟诵了两句诗,恰好被寺庙之人听到,随即上报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