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诸葛亮拱手劝道:“陛下,所谓‘父罪子不坐’,不能因为李严的过错,便否定李丰政绩……”
“李丰自入雍州任职以来,兢兢业业,凭借自身政绩,赢得关中百姓赞誉。李丰一心向汉,满腔热忱,如今正是用人之际,若因此而弃用良才,臣觉得,实在可惜。”
“启用李丰,既能彰显陛下大量,也能让众多有志之士看到,陛下唯才是举,不徇私情,如此一来,天下贤才必将纷纷来投,助力我大汉复兴大业。”
刘禅听后,神色稍缓,眼中有了意动,又问道:“相父所言有理,然相父可还有其他人才举荐?”
诸葛亮轻摇羽扇,思索后说道:“相府长史——郭攸之,其为人忠诚可靠,在处理府中事务时,条理分明、严谨细致。”
“此人担任一州从事、司马倒是可行,然他一直身处相府,缺乏地方执政经验,骤然肩负刺史重任,臣恐他力不从心。”
郭攸之么,刘禅沉思……
这也是《出师表》里的名人,但总感觉眼下的他,还不如李丰呢。
刘禅思考后说道:“这样吧,派人传令,让李丰即刻前往南阳,朕要亲自看看他,再做定夺。”
……
“陛下,臣还有一事。”
刘禅端起茶盏,挑眉问道:“何事?”
诸葛亮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疏,递上前来:“昨日陛下传令,宛城之战死伤将士抚恤双倍发放,臣已核算清楚,共计需九千万钱,请陛下批红。”
刘禅接过奏疏,目光一扫,毫不犹豫道:“这钱该花,将士们为大汉出生入死,理当厚恤。”
说罢,大笔一挥,迅速批红,神色坦然。
诸葛亮又递上第二封奏疏,说道:“我大汉迁都长安许久,长安城日益繁华,人口愈发稠密,不少破败之处亟待修缮。”
“狄怀英认为,随着建兴稻的推广种植,大汉人口必定会持续激增,因此上疏请求扩建长安城,修筑外城,此间估算需花费一亿一千钱,陛下以为如何?”
刘禅略作思忖,脑海中浮现盛唐长安的繁荣景象,点头道:“长远来看,这是好事,该花!朕批!”
言罢,刘禅再度批红。
紧接着,诸葛亮又掏出一封奏疏:
“今年七月,长沙遭遇水灾,湘水泛滥,受灾百姓多达数万。荆州诸葛瑾上疏,长沙郡急需赈灾款救济灾民,折钱约三千万,请陛下批红。”
刘禅一怔,眉头不自觉皱起,想到受灾百姓的惨状,咬着牙道:“灾民为重,这钱也省不了,朕批!”
未等刘禅缓过神,诸葛亮又呈上一封奏疏:“日前,陛下下令,将江州造船厂迁移至江夏,臣已统计好费用,共需一千万钱,请陛下批红。”
刘禅瞪大眼睛,嘴角抽搐,无奈嘟囔着:“批…批……这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