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经历过适度挫折的宝宝,在面对困难时会展现出更强的韧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更出色。
父母可以在家中为宝宝打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空间,比如铺上柔软的爬行垫,将易碎物品、危险物品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让宝宝能够尽情地爬行、行走,探索周围的环境。
当宝宝不小心摔倒时,父母不要立刻冲过去扶起,而是用鼓励的眼神和话语引导他们自己站起来。
例如,“宝贝,你是个勇敢的小战士,试着自己站起来,爸爸妈妈在这儿陪着你!”
这样不仅能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父母也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助力宝宝提升运动能力。
比如玩“推箱子”游戏,将小箱子放在宝宝面前,引导宝宝推动箱子前进,锻炼他们的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或者玩“跨越障碍”游戏,用小垫子、毛绒玩具设置简单的障碍,鼓励宝宝跨越,提升身体协调性。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语言能力开始快速发展,这个阶段,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宝宝最好的语言启蒙老师。
从宝宝发出第一个含糊不清的音节开始,父母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有趣的故事讲述,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宝宝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美国科学家哈特和里斯利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在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与宝宝的交流频率和质量,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交流频率高、语言丰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宝宝,在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方面,往往比同龄人更优秀。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宝宝交流,用丰富多样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和场景。
带宝宝外出散步时,可以对看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述:“看,天上那朵云像不像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正蹦蹦跳跳地玩耍呢!路边的花朵五颜六色,有红色的、黄色的、粉色的,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述,不仅能丰富宝宝的词汇量,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父母要尊重宝宝的想法,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宝宝尝试说话时,哪怕表达得不够清晰,父母也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比如,宝宝指着玩具车说“车车”,父母可以回应:“对呀,这是一辆玩具车,宝贝观察得真仔细!你是不是想玩这辆车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