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玉石方法

"这个接口的焊点必须在显微镜下完成,肉眼看不到的误差也可能导致系统崩溃。"他对电子组说道。

"光学系统的反射镜必须精确到千分之一毫米,否则无法实现精准光刻。"他又叮嘱光学组。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科学家们的额头上渗出汗珠,却无人喊苦喊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着他们,让疲惫都变得无关紧要。

第一个夜晚,没有人休息。

简易床铺被搬进了总装室,但几乎无人问津。咖啡和茶水不断地送进来,支撑着大家的精神。

李长生比任何人都投入。

他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眼神始终明亮,动作依然精准。

有人悄悄议论他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秘方,能够连续工作如此长时间而不显疲态。

第二天中午,组装工作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曙光一号'的轮廓开始清晰可见——与同时代庞大如房间的电子管计算机不同,它体积小得多,主机箱大约只有两个书柜那么大。

"太不可思议了,"老周站在半成品前,喃喃自语,"我曾经在北极熊见过他们的计算机,占满了整个房间,还有专门的冷却系统。而我们这台…………"

李长生拍拍他的肩膀:"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计算机会更小,更快,更强大。"

傍晚时分,基地外下起了蒙蒙细雨。雨滴轻轻敲打在窗户上,为紧张的工作增添了一丝宁静的背景音。

总装室里,科学家们已经工作了三十六个小时,脸上的疲惫掩盖不住内心的兴奋。随着组装的深入,他们越来越能感受到这台机器的不凡之处。

"主控板连接完成,开始自检程序。"电子组的负责人报告道。

"机械框架全部就位,稳定性检测正常。"机械组也传来好消息。

李长生满意地点头,心中的紧张感稍微缓解了一些。但他知道,最困难的部分还在后面。

48小时的期限即将到来,总装室内的氛围越发紧张而振奋。

十二名顶尖科学家,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正在缔造一个足以改变历史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