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奉迎天子以制诸侯

张翼心中默念:——『确实如此,这种情形我想得到,那人也不可能想不到。』他的目光望向天空,在云朵中捕捉到了不寻常之处:那黑点暗示着未来的风暴。

——『看来他已经准备就绪,这戏一定要在许都城演出。』

此时,张彪再次追问,他终于回答:“既然如此,不可错过一出难得的好戏。”两人迅速赶到驿馆。

驿馆前已是人山人海。尽管台上只有数名演员,台下已聚集了几千观众,得益于简易扩音设备,大家听得清晰可见。

剧本描绘的是宫殿门前的景象,演员们扮演曹魏朝臣,迎接新建成的宫殿。曹操来到后,百官伏地:“恭迎魏公!”

曹操命令写下‘活’字于门上,并质问荀攸为何荀彧未到。“叔叔自邺城后,稍感不适。”

这时杨修出列解释道:“此字拆开来便是‘阔’,暗示宫室太大。魏公应考虑改建。”

曹操称赞杨修聪明,并率众入内,结束了一幕大戏。

和前三场戏不同,这场剧中少了重要的角色,即一直贯穿其中却从未现身的主角荀彧,引发了围观群众的热议。

张彪疑惑不已,“哥哥,戏中荀令君的角色至关重要,为什么这次连提都没提?”

张翼眉头紧锁:“荀彧真的只因为风寒才未到场么?”接着他沉思片刻,轻叹一口气:“非刘姓者岂能拥有王宫,荀令君当时的处境复杂难测……”

“嘘!”他低声制止弟弟继续说下去:“有些话不必言明,多说多错。”

小主,

江陵城,东市舞台也在同步上演同样剧情。

华容道、马善和刘备的儿子等贵客赶来,不久便沉浸在这出第四幕中。讲述的是修建宏伟王府后的荀彧叔侄的内心斗争……

荀攸真诚劝告:“叔父,您为汉廷和曹公立下了诸多功勋,《不苟篇》曾述君子之道:有时需随势应变,坚守正道而不屈不挠。”

面对此番话语,荀彧苦笑了出来:“我早已尽心竭力,何须再苛责?”

在变幻无常的时代里,人们需要以正义为尺度应变…可是,这应变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吕蒙常常觉得困惑。在他看来,忠义才是应变的根本底线。当初立下誓言不姓赵的人不得称王,现在主公是否还记得那份最初的忠诚与正直?

吕蒙感到有些棘手地说:“叔父……”

陆逊则挥手打断了他继续说话。“今日在那王府门口发生的事……曹将军说了些什么?”他问。

吕蒙答道:“进门前,他在门上写下了一个‘活’字,但朝中仅有张良用十分钟时间解出了‘门’加‘活’为‘宽’的真意。”

陆逊轻轻一笑。“原来如此。大家是不是都从那扇门进了王府呢?”

“自然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