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因说的内容及应用
1.质料因
质料因是指事物的物质基础。以一座大理石雕像为例,大理石就是这座雕像的质料因。质料因决定了事物的物质组成部分,是事物存在的物质前提。不同的质料因会导致事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如用木头制作的雕像与用大理石制作的雕像在质感、重量等方面会有明显的差异。
2.形式因
形式因是指事物的形状或结构。对于大理石雕像来说,雕像的形状就是它的形式因。形式因赋予了事物特定的形态和功能。它决定了事物是什么,是将质料因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例如,同样是大理石,根据不同的形式因可以雕刻成不同的雕像,如人物雕像、动物雕像等。
3.动力因
动力因是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在大理石雕像的例子中,雕刻家的雕刻行为就是动力因。动力因是将质料因按照形式因进行塑造的力量。它可以是自然的力量,如风吹动沙子形成沙丘,风就是动力因;也可以是人为的力量,如工匠制作一件工艺品,工匠的制作行为就是动力因。
4.目的因
目的因是事物存在的目的或目标。大理石雕像的目的因可能是为了展现某种美学价值,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人或事件。目的因反映了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取向。在生物界,植物生长的目的因可能是为了繁殖后代、获取阳光和水分等;动物觅食的目的因是为了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存。通过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全面地解释了事物的变化和生成过程,从物质基础、形态结构、变化动力到存在目的等方面对事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五、人类认识的界限、道德自主性和审美判断力
(一)康德的认识论
1.人类认识能力的界限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界限的。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界的事物,而不能认识本体界的事物。现象界是我们通过感官和经验所接触到的世界,而本体界则是事物的本质、自在之物。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到一个物体的颜色、形状、声音等,但我们无法直接认识这个物体的本质是什么。康德提出了先验范畴和先验感性论来解释人类的认识能力。先验范畴是人类思维中固有的一些概念和规则,如因果关系、时间和空间等,这些先验范畴使我们能够对感官经验进行整理和理解。先验感性论则强调了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认识的先天形式,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进行的。
2.对认识界限的影响
这种认识界限的观点对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科学研究中,它提醒科学家们要意识到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只是现象界的事物,我们的科学理论是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而对于事物的本质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把握。在哲学思考方面,它促使哲学家们思考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在这种局限性下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二)康德的道德哲学
1.道德自主性的概念
康德提出了道德自主性的概念,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能够自主地选择道德行为。这意味着人类不是被外部的力量(如环境、欲望等)所完全决定,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来选择做正确的事情。例如,在面对一个道德困境时,如是否要帮助一个处于困境中的陌生人,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会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原则(如善良、公正等)来做出决定,而不是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或外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