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近代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依据,将物质归结为原子等微观粒子,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再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然而,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即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它用机械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同时,它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对物质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批判继承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代表,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实现了物质观上的重大变革。它强调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物质与物质范畴
(一)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这意味着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例如,在我们尚未发现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之前,这些星球就已经客观地存在于宇宙空间中;即使没有人去观察和研究它们,它们依然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和发展。同样,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山川河流的形成、气候变化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自发地进行的,不受个人意识的影响。
物质的这一特性是区分物质与意识的关键所在。意识是人类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依赖于物质的基础和刺激。而物质则是一种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和规律性。正是由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才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可靠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我们才能通过实践和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四、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一)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从宏观的天体运动到微观的粒子运动,运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是一种宏观的机械运动,它使得地球上的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而在微观世界中,原子、分子等粒子也在不停地做着热运动,这种运动决定了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体现了物质的内在矛盾和相互作用。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以及社会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形式反映了物质世界的不同方面和层次,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例如,生物运动是在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遵循着生命活动的规律;而社会运动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运动和静止
在探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我们还需要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例如,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时,以汽车为参照系,我们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系,我们则是运动的。又如,一栋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们可以说它是静止的,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自然环境的侵蚀、材料的老化等因素,它实际上也在发生着缓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