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强调物质的实践性。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改造客观世界。例如,人类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指导下,人们能够摆脱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束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和解释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与运动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从宏观的天体运行到微观的粒子运动,从自然界的四季更替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无一不在证明着物质的运动性。
例如,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又自转,这种运动使得地球上产生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等活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其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对不动或相对稳定的状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的。例如,当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汽车为参照系,我们感觉自己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系,我们则是运动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静止的现象。比如,建筑物相对于地面在一定时期内是静止的,物体在受力平衡的情况下会保持静止状态等。静止是相对的,它并不否定事物的运动性,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另一方面,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又包含着绝对运动。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相对稳定,这表现为相对静止;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这又体现了绝对运动。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要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它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间隔长短。时间具有一维性,即它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流逝,过去的时间无法挽回,未来的时间无法预知。时间的这种一维性使得它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例如,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随意颠倒。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它反映了事物的体积、位置、形状等特征。空间具有三维性,即长度、宽度和高度。任何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并且可以通过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实现运动。例如,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它的位置不断变化,这就是空间位置变化的体现;宇宙中的天体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上,形成了浩瀚的宇宙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