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哲学社会科学4

短篇小说集合1 朱华民 4704 字 12小时前

功德佛不帮人活在心态帮不了活在无量劫帮不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详述

1. 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其核心在于明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哲学的宏大体系中,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例如,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将人的感知作为判定事物存在与否的标准,完全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而二元论则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个独立的本原,彼此平行、互不依赖。笛卡尔的二元论就认为心灵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体。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以物质为唯一本原,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精神本原说和二元论的双本原论,为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和先在性,即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这使得我们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探索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2. 批判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不可知论怀疑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类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休谟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局限于感觉经验,对于感觉之外的事物是否存在以及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无法知晓;康德则认为在现象世界背后存在着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物质世界。通过实践,人类不断地深入认识物质世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科学的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从牛顿力学对宏观世界的描述到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都证明了人类有能力认识物质世界的规律。这种可知论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信心和动力。

3. 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把物质归结为原子等具体的物质结构,忽视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则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例如,自然界中的生物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生物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适应和演变。这种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物质世界,避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但在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它们无法用物质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将精神因素如英雄人物的意志、思想等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将物质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这些都是客观的物质关系。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所决定的。这种统一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形成过程

1. 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理解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机械的理解。旧唯物主义往往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存在,只从直观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把握世界,特别是要从实践出发去把握现实世界。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推动物质世界发展的动力。通过实践,人类能够改变自然、创造社会,实现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例如,工业革命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典型例子。马克思主义从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中把握世界的物质性,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它是对世界上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即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感知到它,它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例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社会领域中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等,都是客观实在的。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抽象性,使它能够涵盖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框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唯物主义对物质理解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形态,如金、木、水、火、土。在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比较直观和简单,他们试图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来解释世界的本原。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世界万物。这种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但它已经初步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然而,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法解释物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科学世界的微观结构,如原子、粒子等。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微观领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但它仍然存在着缺陷。它把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绝对化,忽视了物质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物质世界。

3.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为代表,认为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种观点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从更深刻、更全面的角度认识物质。客观实在性强调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同时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它既包含了物质的客观性,又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物质与物质范畴的定义及意义

1. 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定义明确了物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客观性是指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例如,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四季更替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知性是指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人类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可以逐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就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从对宏观天体的观测到对微观粒子的研究,都证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2. 物质范畴的意义

物质范畴是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物质范畴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它为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核心概念,使唯物主义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物质范畴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出发点,让我们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事物,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客观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来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功德佛不帮人活在心态帮不了活在无量劫帮不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