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太师回兵陈十策(下)

戏说封神榜 阿尼头 1710 字 4天前

只见那威风凛凛、气势不凡的闻太师稳稳当当地站立于那雕刻精美的龙书案旁,他动作娴熟而又迅速,如行云流水一般地拿起砚台上的墨锭,麻溜地开始研磨起来。不多时,那原本干涸的墨汁便在他的手下变得浓郁且细腻。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毛笔轻轻浸入墨汁之中,待笔头完全浸透后缓缓提起,再用手轻轻地捋去多余的墨滴。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闻太师双手捧着那支饱蘸墨汁的毛笔,恭恭敬敬地递到了纣王面前。此时的闻太师面容肃穆,眼神坚定,他一脸严肃地说道:“陛下,请您过目这份奏疏。此乃微臣经过深思熟虑方才拟定而成,其中所提之建议皆是为了咱们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啊!还望陛下明察秋毫,尽快批准施行才是。”

纣王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那摆在案几上的十款条陈,目光首先落在了最上面的一条——拆除鹿台。他不禁皱起了眉头,嘴里低声嘟囔着:“这鹿台可是花费了大量的钱粮和人力才好不容易建成的啊,如今要将其拆掉,实在是太可惜了!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行……”说完,他摇了摇头,继续往下看去。

当看到第二条时,纣王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只见上面写着废除炮烙之刑。他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道:“嗯,这炮烙之刑的确过于残忍,早就该废除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条建议。

接着,纣王又看向了第三条,上面写着填平虿盆。对于这个要求,纣王同样没有过多犹豫便答应下来:“这虿盆也是个害人不浅的东西,填掉也好。”

然而,当看到第五条时,纣王的眉头再次紧紧地皱了起来。原来,这条条陈竟是要求贬黜苏后。纣王心中暗自思忖道:“这苏后平日里倒也算端庄贤淑,并未犯下什么大错,怎好轻易就将她贬谪呢?而且妲己那丫头一向乖巧安静,深得朕心,若真因此事而牵连到她,恐怕不妥……这件事情还是得好好斟酌一番才行。”想到这里,纣王轻轻叹了口气。

再看第六条,竟然是要处决中大夫费仲和尤浑二人,并指责他们是谗佞小人。纣王对此颇感诧异,心想:“这费仲与尤浑二人向来对朕忠心耿耿,办事也颇为得力,怎么会被说成是奸佞之人呢?其中必定有什么误会……不行,此事万万不可草率行事。”于是,除了这三条之外,纣王对于其余的条陈全部予以批准通过。

闻太师一听,急得不行,赶紧上奏:“陛下啊,这鹿台工程浩大,耗费了多少民脂民膏啊,老百姓心里可都怨恨着呢。把它拆了,才能消除天下百姓的怨气啊。还有那皇后,就是因为劝谏陛下别搞那些残忍的刑罚,才遭了罪,神鬼都看不下去了,那些屈死的冤魂都没处诉苦。赶紧把苏后贬了,这样神鬼都高兴,冤魂也能安息,上天的怨气才能消除。再把费仲、尤浑这俩奸臣审查斩杀了,朝纲就能清净,国内就没那些谗言了,陛下您也不用再被他们迷惑,朝政自然就清正了。陛下,您可千万别犹豫,赶紧施行吧,这可关乎国家的兴衰啊!”

纣王被说得有点不耐烦了,但又不好直接拒绝,只能无奈地说:“太师啊,你奏的这事儿,朕准了七件,这三件呢,还是等再商量商量,稳妥了再施行吧。”

闻太师哪肯罢休,接着说:“陛下,您可别小瞧这三件事,这可都是国家治乱的关键啊,您得好好琢磨琢磨,可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放过了。”

就在君臣俩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大夫费仲跟个愣头青似的,不识趣地出班上殿,走到纣王面前。闻太师一看,心里纳闷,这货是谁啊?就问道:“这位官员是?”

费仲挺了挺胸膛,大声说:“下官是费仲。”

闻太师瞅了他一眼,说:“哦,你就是费仲啊。你上殿有啥要说的?”

费仲清了清嗓子,开始巴拉巴拉:“太师您虽然位高权重,可也不能不按国家规矩来啊。拿着笔逼着君主批奏疏,这多不合礼仪啊;参奏皇后,这哪是臣子该干的事儿;还下令杀无辜的臣子,这可不合法度。太师您这是仗着自己位高,以下犯上,在殿庭上肆意妄为,太没臣子的礼节了,这可是大不敬啊!”

闻太师一听,气得脸都紫了,中间那只神眼“唰”地一下睁开,胡子都气得直往上翘,大声吼道:“费仲你个巧舌如簧的家伙,竟敢迷惑君主,气死我了!”说着,“呼”地一拳就把费仲打下了丹墀,费仲摔在地上,脸都青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