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张仪筑成都城后,在内城、外城和城南分设有“市官”,管理盐、铁和纺织由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汉书·地理志》都设立“有工官”。工官,是木工、金工、水工、土工、陶工都要经营的,故又称为“五官。
自筑城依多数时期内均是“数城相接”或者“数城相包”的格局,武帝元鼎二年,下令重筑成都城。重筑之城,将秦时小城、大城全部包括在内,又主要向北、向东拓扩。所谓“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两江指的是李冰时期”是都江堰整体工程的一部分,担负成都平原的水运交通、民众生活和工业用水、农田灌溉等功能。
九桥指的是永平桥,长升桥,冲治桥,市桥,江桥,笮桥,万里桥,其中之一为成都城北郊的升仙桥(今驷马桥一带),另一桥有待考证。
所以古人称之为“重城”。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十分重要的城中之城:锦官城、车官城、学宫城。
成都锦官城,是织锦工人集中居住的“锦里”,进行锦缎等丝织品贸易的“锦市”,
锦市的人来往无数,有的商人交换锦缎,手持色彩斑斓的织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彩虹落入凡间,或高声叫卖,或低声议价,声音交织成一首热闹非凡的市井交响乐。
旁边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女子正站在一个摊位前,眼睛亮晶晶的,被摊位上摆放的各种锦缎吸引住了。
卖主是一位慈祥的老者,见女子如此感兴趣,便热情地介绍起来:“姑娘,看这匹锦缎,是新到的货,这花纹是我们锦官城独有的工艺。
女子听后爱不释手,开始询问价格,老者伸出手指比了个数字,女子却觉得有些贵,于是两人就价格展开了讨论。
李熊继续引领王莽穿梭于狭窄的作坊通道间,阳光从屋顶的缝隙洒落。
妇女们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汗水从额头渗出,顺着脸颊滑落,动作虽然熟练,但进度却显得异常缓慢。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极高的专注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弄乱线头,导致整块布料报废。
西汉时斜织机,织机构造复杂,由木框架和交错排列的薄木棍组成。织布过程中,经线由斜置的细木杆(称为梭)穿过,而纬线则固定在框架上的绢线(称为棹),织布工人通过不断摇动棹,从而生产出布料。
您看,”李熊指着一位年迈的妇人说道,“这位张氏,是我们这里最资深的织布工,手艺无人能及。一天也只能完成一匹布,这已是极限。”
张氏那双布满皱纹却异常灵活的手上,只见将梭子熟练地穿过经线,每一次动作都精准无误。
王莽凝视着这一切,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这些妇女们虽辛苦劳作,但进度确实缓慢,看来得想想办法给他们提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