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上书陛下,不能让这种荒谬的想法得逞!”一位年长的儒者愤慨地说道,
“对,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不能让刘歆一人之乱,毁了儒家的千秋大业!”众人齐声响应,
于是,一场针对刘歆的“笔伐”悄然拉开序幕,众人纷纷响应,迅速分头行动。一时间,长安城内风声鹤唳,儒家弟子们纷纷提笔上书,言辞激烈地抨击刘歆的提议。
宣室殿内,奏书如雪片般飞来,堆积如山。
刘欣坐在案前,手中翻阅着一份份奏书,内容大同小异,皆是反对他将古今尚书等书籍列为官学的提议,甚至有着直接批判刘歆不为人子。
刘欣看向董贤与王寰,随即问到:,你们认为此事应该怎么办。
董贤微微欠身:“陛下,臣以为,此事关乎国本,不宜操之过急,儒家学说至武帝来,根深蒂固,贸然变革,恐引起朝野动荡。不如暂且搁置,待时机成熟,再行商议,方能稳中求进,确保万无一失。”
刘欣的目光定格在董贤身上,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一番话直接说到他的心里头,确实如此。
这个时候宋典走了过来说道:,大司马在外面等候着。
刘欣为了挥手示意进来。
王莽走了进来拱手说道:,陛下是不是,为了刘歆的提议而烦恼。
刘欣点了点头,拿起奏书,无奈的说道:,是啊,这些人真是不依不饶,朕想做点事都难。
臣倒有一个主意,不如召集儒家学士,为这件事情辩论,谁能有理有据的,将这件事的益处说出来,就采纳此人的意见,这样子又体现陛下的圣名,也要让众人心服口服,王莽娓娓的说道。
听到这个主意,刘欣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猛地一拍扶手:“好啊,大司马的建议,实在是妙!即刻传诏,召集长安城内所有儒林名士,当朝官员,十日之后清凉殿进行辩论。
这一消息传出,都因这场即将到来的辩论万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