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闫埠贵求工作

特别是杨瑞华跟着李秀秀学的那手做毛豆腐的绝活,在附近几条胡同都是出了名的。

每逢年节,她还会从乡下倒腾些山货来卖,什么榛蘑、木耳、核桃之类的,确实赚了不少外快。

只是跟着李秀秀存了好几年粮食终归是没撑到最后。

这事儿说来也是闫埠贵自作聪明。

从还没有实行定量的时候,李秀秀就开始存了一批粮食。

她也算是了解历史,知道58年底到61年会闹饥荒。

她也没有避人,院子里的人都知道。

那时候粮店里的白面一毛八分钱一斤,棒子面才九分钱,李秀秀每次去买菜都要捎带些粮食回来,就堆在老太太炕上搭的阁楼上。

院子里几乎家家户户也都跟着囤了。

开始实行定量供应的时候,李秀秀就每个月存进去新的,拿旧的出来吃,像转仓似的,保证存粮都是新鲜的。

何雨柱和易中海也都跟着她一起这么干,一个在食堂当厨子,一个在厂里当钳工,都明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道理。

闫埠贵当然也知道这个法子。

只是存粮是55年开始存的,饥荒是五八年底开始的。

这三年多的时间里,院子里也有几户觉得家里都是城里户口,存粮没有必要,就把粮食给处理了。

像旁边的刘海中家,觉得存着占地方,56年就把粮食都换成钱买了收音机;另一边的许富贵更绝,直接把粮食卖了去黑市倒腾手表。

这闫埠贵是手头钱多的,粮食也留到了饥荒开始。

要说他也不是没动过卖粮的心思,只是杨瑞华死活不同意,两口子为这事没少吵架。

到了59年粮价大涨,黑市上棒子面都涨到一块多一斤了,他终归是心动了,背着杨瑞华把粮食卖了大半。

那会儿他算盘打得精,觉得粮价见顶了,不如换成现钱稳妥。

这下差点让杨瑞华和他离了婚。

粮食卖完没两个月,粮价又翻了一番,杨瑞华发现后气得把账本都撕了。

家里三个大人,两个半大小子,还有一个姑娘,六个人呀,定量每个月都供应不足,这可怎么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