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筹建小学堂,章侍郎,李侍郎,还有翰林院过来的一些官员都参与帮忙了,容瑾也在其中。
当时,对于如何招生,官员之间也是意见不太统一。有人建议是,不管是谁,只要缴纳一笔十五两的银子,就可以让自家的一个孩子进学堂,类似于前世的私立学校。
也有官员建议,只招收镇上附近的富绅家的适龄孩子,每个孩子缴纳五两的束修,就可以进学堂。
但是,这样的建议却遭到了傅司业的反对。傅司业更希望,除了这些富家子弟外,每个村都能挑二十个有悟性的孩子,每学年交最基础的二两束修,就可以进学堂。
只要交过来的束修,能够维持学堂的基本运转就可以。
花蕾和容瑾都赞成傅司业的建议。在大盛朝,尤其是在漠北,能够供养孩子进学堂的百姓,真的是寥寥无几。
国子监到漠北开学堂,目的就是为了给百姓扫盲,如果还是设定高束修,高门槛,让百姓望而生畏的话,那国子监在漠北开学堂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要想漠北发展起来,那势必要让更多的人进学堂,哪怕是只认自己的名字,学最简单的数术,也比目不识丁的人,强很多。
如果每个村能有个识字认数的人,甚至于如果出个童生,秀才什么的,对村里是肯定有好处的。
争论了一段时间以后,最后还是决定按傅司业的建议执行。
可是,学堂在预报名的时候,却遇到了不少问题。哪怕只是二两的束修,就能进学堂,对漠北的百姓孩子,也是可望不可及的。
真的能报上名的,还是本地那些不差钱的富绅。可是,不差钱的富绅,也根本不在乎那束修。
看着报名单上清一色的富家子弟,傅司业有些脸色难看。倒不是嫌弃这些学子,实在是漠北县衙下面十几个村,没有一个孩子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