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决战诏书

反观包围北京城的人民军,在多次征调兵马支援后,目前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七万,还有三十万青壮负责后勤运输,倾尽了北方地区的人力物力。

在围城的人民军队伍中,有一支由黄埔军校学员组成的队伍格外活跃,马超称其为黄埔军校士官团,授予所有学员少尉、中尉、上尉军衔。

这些刚刚毕业的年轻学员们,都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希望在战争中磨砺自己的意志。

黄埔军校士官团在来这里之前,被马超命令绕道西安府,将滞留在那里的五门加农重炮,一同运到了北京城外。

王小强与一众参谋人员,通过对城内巷战的亲身体验,也制定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战术谋划。

那就是彻底扒开北京外城墙豁口,修筑出一条足够宽阔的道路,并在道路两侧的城墙上设置炮台,居高临下为入城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其中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通过放火、爆破等手段,拆毁道路两侧的所有建筑物,让敌人没有可以隐藏的地方。

随着北京城内燃起熊熊大火,炸药的轰鸣声不断响起,成片的建筑物也随之轰然倒塌。

原本建筑物林立的北京城内,很快就出现了一条无比开阔的大道,正在以每日两百多米的速度,由外城向内城缓慢延伸。

只是这个杀光、烧光、拆光的战术谋划,太过于血腥残忍,马超在批准实施的奏本上,还特别标注:

“非万分紧急,非全民皆兵,非灭国之战,此三光政策不得实施,而应采取围困之策。”

马超深知战争的残酷,他也在尽最大努力权衡利弊,试图将战争带来的破坏力降到最低。

就在人民军磨刀霍霍,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展开,即将向紫禁城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在清国朝堂上,也正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辩。

紫禁城奉天殿内,气氛紧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只有九岁的小皇帝福临,身穿华丽的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上。

他那稚嫩的脸庞上,写满了迷茫与不知所措,看着以多尔衮、代善、范文程为首的求和派,与济尔哈朗、阿敏、豪格为首的主战派之间,正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激烈的争辩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