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笔下的这轮明月,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明月。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懵懂无知的幼童,几乎人人都能脱口背诵。这轮明月,承载着李白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思念之情,宛如一根无形的丝线,将游子的心与故乡紧紧相连。
李白与明月之间的渊源深厚得如同那无尽的银河,以至于民间流传着他是酒后捉月,溺水而亡的浪漫传说,为他的一生增添了一抹神秘而传奇的色彩。
现代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深情地描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有人不禁会问,那另外半个盛唐又在何处呢?答案,就在杜甫的笔下。
杜甫
如同硬币的正反两面,盛唐既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豪放飘逸,也有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沉郁顿挫,他们二人分别代表了唐诗的两种极致风格,宛如双峰并峙,共同撑起了盛唐诗歌的辉煌大厦。
苦难是孕育诗人的温床,杜甫的一生,便是在苦难的泥沼中艰难前行,饱经沧桑。他的饥饿记忆,犹如一把尖锐的匕首,刺痛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催人泪下。
安史之乱爆发之际,杜甫即将踏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在路过故乡时,他怀着满心的悲戚与忧虑,回家探望。尚未踏入家门,便听到屋内传来阵阵哭声。原来,是他年幼的儿子,在这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乱世中,不幸饿死。
多年以后,杜甫依然在饥饿的阴影下苦苦挣扎。一次,面对地方官员送来的白酒和牛肉,饥寒交迫的他,忍不住暴饮暴食,最终“甫饮过多,一夕而卒”,在无尽的凄凉中结束了自己坎坷的一生。
这是杜甫个人的不幸,却也是那个时代悲剧的鲜明写照。唐朝由盛转衰的沧桑巨变,杜甫作为亲历者,以笔为史,用诗歌如实记录下了这一段波澜壮阔又充满血泪的历史。后人尊称他的诗为“诗史”,每一行诗句,都饱含着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苍生百姓的悲悯同情。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杜甫少有的柔情细腻之作,明明是自己在异乡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却通过独特的视角,从妻子的角度着笔,写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没有直白的战争谴责,只是将一个家庭在战乱中的离散与相思娓娓道来,却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乱世中百姓生活的无奈与悲苦。
有这样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杜甫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英雄,即便身处黑暗的时代深渊,依然用诗歌点亮希望的火种,传递着人性的温暖与坚韧。
年长杜甫十余岁的王昌龄,在诗中歌颂的则是另一种豪迈的英雄主义。
王昌龄
在唐朝这个疆域辽阔、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的流动性极大。由于国家的广袤疆土,他们或主动踏上征程,或被动地迁徙于天南海北,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留下了无数的足迹和诗篇。
边塞诗,便是这个特定时代孕育出的独特产物。朝廷希望诗人们通过边塞诗展现“盛唐之音”,弘扬国家的威严与荣耀。然而,那些心怀良知的诗人,在看到边疆壮丽风光的同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维持这广阔疆域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以雄浑的笔触穿越时空,将“秦时明月”引入诗中,借古喻今,表面上是在缅怀古代的英雄与战事,实则是对当下边疆问题的深刻反思。边疆战乱的平息,迫切需要朝廷任用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将领,言下之意,或许也在委婉地批评当下戍边将领的无能与失职。王昌龄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在短短几句诗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让人为之赞叹。
高适
高适与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当时,大唐军中涌起一股军旅热潮,众多文人纷纷向往边疆,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适便是其中的一员,虽然起初他在边疆并未成就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笔墨描绘出了壮丽而独特的边塞风光,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其名气也随着这些诗作的流传而越来越响亮。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有评论家称赞,高适的边塞诗,于冰寒肃杀之中蕴含着蓬勃的热力,在荒凉孤寂之中潜藏着旺盛的活力。这与他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豪迈奔放的性格息息相关。要知道,高适连送别诗都能写得霸气十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一句诗如同一股温暖而有力的春风,鼓舞着无数游子的心,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期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尽管高适直到四十六岁才正式踏入仕途,但此后他的人生便如同开挂一般,平步青云,无人能敌。他曾在平定永王李璘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大唐的稳定与安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六十二岁去世后,更是获得了追赠礼部尚书衔的殊荣,可谓是唐朝文人中屌丝逆袭的典范。他的一生,向人们展示了坚持与才华终能在岁月中绽放光芒,实现人生的华丽转身。
张继
大唐的张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身影宛如一抹淡淡的烟痕,模糊不清,几乎只剩下那一夜的深刻记忆。
诗人与我们的缘分,恰似人生旅途上的过客,每个人只能陪伴我们走过一段短暂的路程,然后便悄然离去。而张继,用他的一首《枫桥夜泊》,陪伴着无数人度过了一个个难眠的夜晚,而后便渐渐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只留下那首诗在岁月中回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倘若没有这首《枫桥夜泊》流传于世,张继或许会如同历史上那些默默无闻的过客一般,被岁月的洪流无情地淹没,无人问津。然而,正是这首诗,让他在千年之后依然被人们铭记。一千多年来,整个华人文化圈的人们,都在反复念叨着他所经历的那个充满忧愁与寂寥的失眠之夜,仿佛能够透过诗句,感受到那一夜的清冷月色、悠悠钟声,以及诗人心中无尽的惆怅。
在任何时代,失眠的人都从不稀缺,而张继的这首诗,便成了他们心灵的慰藉,让那些在黑夜里辗转反侧的灵魂,找到了共鸣与寄托。
王建
作为安史之乱后出生的“战后宝宝”,王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深深感受到了时代沉沦在个体身上留下的悲催烙印。
贫穷如同与生俱来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他的生活,以至于他的大半生都在为衣食住行而忧心忡忡,苦苦挣扎。直到四十岁以后,他才终于迎来了一些底层为官的机会,担任县丞、司马之类的微职,生活稍稍有了一丝转机。
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王建的诗具有一种独特的“亲民”气质。他的诗作贴近生活,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字里行间洋溢着质朴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气息。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之夜的月亮,自古以来便是诗人笔下的常客,然而要写出新意,引发共鸣,却并非易事。王建却做到了,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中秋月夜的清冷画面:庭院中洒满银白的月光,树上栖息着几只寒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枝头的桂花。在这团圆的佳节,人人都在仰望明月,而秋思却不知会落入谁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将那份淡淡的秋思和浓浓的人情味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同身受。
《唐才子传》称赞王建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用最平实的语言,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展现出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细微情感和深刻哲理。
王建带着最微薄的行囊和最丰盛的才华,在这世间漂泊,以梦为马,随处可栖。他的诗歌,便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也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财富。
中唐时期的诗坛,佳作频出,如繁星闪烁,然而诗人们自身的存在感却相对较弱。偶尔有名字传遍大街小巷的,大多是因为闹出了轰动一时的绯闻。
李益
唐代传奇《霍小玉传》问世之时,李益尚在人世。这部唐传奇中的名篇,讲述的正是李益的一段风流韵事和负心薄幸的故事。据说,他与妓女霍小玉相爱并约定相守一生,然而在约定的期限内,李益却攀附上了一门贵族亲事,为了自己的前程,他选择了抛弃霍小玉,从此躲避不见。霍小玉因相思成疾,最终含恨而死。
大唐大历年间,陇西有个叫李益的书生,年方二十就进士及第,次年又通过拔萃科考试,在京城等待天官的复试。六月盛夏,他到了长安,住在新昌里。
这李生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写得一手绝妙好词,在当时堪称一绝,前辈们对他也是赞不绝口。李生自恃潇洒风流,一心想寻个才貌双全的佳偶,寻遍了名妓,却总未能如愿。
长安有个叫鲍十一娘的媒婆,原是薛驸马家的丫鬟,从良已有十余年。她能说会道、八面玲珑,与各豪门贵族都有往来,在这牵线搭桥的行当中,堪称翘楚。李生曾多次诚心相托,又送了厚礼,鲍十一娘很是感激。
过了几个月,一日午后,李生正在住处南亭闲坐,忽听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竟是鲍十一娘来了。李生急忙整衣相迎,问道:“鲍卿,今日怎地突然前来?”鲍十一娘笑着说:“苏姑子,你可曾做过美梦?有位仙女下凡,不慕钱财,只爱风流才子,与你李十郎可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李生一听,兴奋得跳了起来,顿觉神清气爽、身轻如燕,拉着鲍十一娘的手又是拜谢又是夸赞:“若能与她相配,我这辈子做牛做马也甘愿!”接着便问女子的姓名住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鲍十一娘详细说道:“此女是已故霍王的小女儿,名叫小玉,霍王生前对她宠爱有加。她母亲叫净持,原是霍王的宠婢。霍王去世后,小玉因是庶出,被兄弟们分了些财产,遣居在外,改姓郑,外人都不知她是霍王女。这姑娘容貌艳丽无双,才情高雅出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通。昨日我去为她寻个如意郎君,把你的情况一说,她竟也知晓你的大名,满心欢喜。她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便是。我已与她约好,明日午时,你只需到曲头寻那桂子,便能见到她。”
鲍十一娘走后,李生便开始精心准备,让家僮秋鸿去堂兄京兆参军尚公处借了一匹青骊驹,配上黄金勒。当晚,李生沐浴更衣,对着镜子反复端详,又是欣喜又是紧张,一夜未眠。
天刚亮,李生就戴上头巾,再次照镜,生怕有半点不妥,在屋里来回踱步,好不容易挨到中午。他急忙命人备马,快马加鞭直奔胜业坊。到了约定之地,果见一个青衣丫鬟在等候,见他便迎上来问道:“可是李十郎?”李生下马,丫鬟将马牵入屋内,匆匆锁门。
这时,鲍十一娘从里面出来,笑着说:“哪来的冒失小子,这般莽撞地进来?”李生还未及回答,就被引入中门。只见庭院中有四棵樱桃树,西北方向挂着一个鹦鹉笼,鹦鹉见李生进来,叫道:“有人来了,快放下帘子!”李生生性文雅淡定,但此刻心里也有些发怵,听到鹦鹉叫,更是惊愕得不敢往前走。
不一会儿,鲍十一娘引着净持下楼相迎,众人入内对坐。净持四十多岁,风姿绰约,笑语盈盈,对李生说:“早就听闻十郎才情出众、风流潇洒,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我有一女,虽没什么教养,但容貌也还过得去,若能与你相配,倒是桩美事。听鲍十一娘多次提起你的心意,今日便将女儿许配给你。”李生连忙道谢:“我不过是个平庸愚钝之人,没想到能得您青睐。若能娶得令爱,真是死而无憾。”
接着摆上酒菜,净持让小玉从堂东阁子中出来。李生一见,只觉满室生辉,小玉如琼林玉树般光彩照人,那眼神流转间更是摄人心魄。小玉在母亲身旁坐下,净持对她说:“你平日最爱念叨的‘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便是这位李十郎的诗作。你整日吟诵思念,今日见了,觉得如何?”小玉低头微笑,轻声说:“闻名不如见面,才子怎会无貌?”李生赶忙起身连拜,说道:“娘子爱才,我重美貌,咱俩这是才貌双全、两情相悦。”母女二人相视而笑,众人举杯畅饮。
酒过三巡,李生起身,请小玉唱歌。小玉起初不肯,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开口唱了起来。歌声清脆嘹亮,曲调精妙奇特。酒酣夜已深,鲍十一娘引着李生到西院休息。这院子幽静深邃,帘幕华丽。鲍十一娘让侍儿桂子、浣沙帮李生脱靴解带。
片刻后,小玉来了,言语温柔,神情妩媚。她解衣时,姿态万千,娇羞无限,二人相依相偎,恩爱缠绵,李生觉得就算是巫山神女与洛水之神的欢爱也不过如此。
半夜,小玉忽然泪流满面地看着李生说:“我本是歌妓出身,自知配不上你,如今因美貌得你宠爱,只盼你念着这份情。但怕有一天我容颜老去,你便移情别恋,让我无依无靠,像秋天的扇子被抛弃。此刻欢乐,却忍不住悲伤。”李生听了,不禁长叹,伸出手臂让小玉枕着,缓缓说道:“我此生心愿,今日得以实现。就是粉身碎骨,也绝不与你分离。你为何说这样的话?我这就用白绢写下盟约。”
小玉止住泪水,让侍儿樱桃拉开帷帐、拿着蜡烛,又取来笔砚。小玉闲暇时喜欢诗书,笔砚都是霍王家的旧物。她从绣囊中拿出一幅三尺长的越姬乌丝栏素绢递给李生。李生素来才思敏捷,提笔写下深情誓言,以山河为证、日月为鉴,句句真挚感人。写完后,小玉命人将其藏在宝匣之中。
此后两年,两人日夜相伴,如胶似漆。
第二年春天,李生因书判拔萃科登第,被授任郑县主簿。四月,即将赴任,他前往东洛拜谢亲友。长安的亲戚们纷纷摆宴饯行。此时春末夏初,景色宜人,酒阑人散,离别之情涌上心头。
小玉对李生说:“凭你的才学名声,爱慕你的人众多,愿与你结亲的也不少。况且你堂上有高堂,家中无正妻,此次前去,定会觅得佳缘,那盟约怕是成了空话。但我有个小小的心愿,想对你说,若你能记在心里,我便知足。你能否听一听?”李生惊讶地说:“我有何过错,让你说出这样的话?但说无妨,我一定照办。”
小玉说:“我今年刚满十八,你二十二岁。等你到而立之年,还有八年。我愿这八年与你尽情欢爱,期满后,你再另选名门闺秀结亲,也不算晚。那时我便遁入空门,了此余生,心愿足矣。”李生又惭愧又感动,泪水夺眶而出,对小玉说:“我曾对着白日发誓,生死相依。能与你相伴,犹恐不能遂愿,怎敢有二心?你放心,待我八月,定会回到华州接你,相聚不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了几日,李生便告别小玉,往东而去。到任才十来天,他就请假回东都探望家人。还未到家,母亲已与他商量好娶表妹卢氏之事,婚约已定。母亲向来严厉,李生不敢推辞,只得答应,婚期也近在眼前。卢家是名门望族,嫁女聘礼至少百万,李生家贫,只得四处借贷,于是借口有事,远赴江淮,从秋到夏,四处奔波。
李生自知辜负盟约,误了归期,便断了与小玉的联系,让亲友瞒着小玉,不透露半点消息。小玉自李生逾期未归,便四处打听消息,得到的都是谎言,日日不同。她求神问卜,心怀忧愁怨恨,一年多来,卧病在床,病情沉重。虽李生音信全无,但小玉对他的思念从未改变。她用尽钱财,让亲友传递消息,后来甚至私下让侍婢偷偷变卖箱中的衣物首饰,大多寄放在西市寄附铺侯景先家售卖。
有一次,小玉让侍婢浣沙拿着一只紫玉钗去侯景先家变卖。路上遇到内作的小玉工,玉工看到紫玉钗,上前辨认说:“这是我做的!当年霍王小女即将成年,让我做了这钗,给了我万钱,我一直没忘。你是谁?从何得来?”浣沙说:“我家娘子就是霍王女。家道中落,身不由己,丈夫去了东都,再无消息。她忧思成疾,已快两年。让我卖了这钗,换些钱去打听消息。”玉工听了,伤心落泪,说:“富贵人家的子女,竟落魄至此,真是令人伤感。”于是将浣沙带到延先公主宅,详述此事。公主也为之悲叹许久,给了十二万钱。
此时李生在长安已备好卢氏的聘礼,回到郑县。当年腊月,他又请假进城成亲,悄悄找了处安静居所,不让人知晓。
有个叫崔允明的明经,是李生的中表弟,为人忠厚善良。从前常与李生在郑氏处欢聚,情谊深厚,每次收到李生的信,都会如实告知小玉。小玉也常送些柴米衣物资助崔允明,崔允明很是感激。李生到后,崔允明便将此事告诉了小玉。小玉又恨又叹,说:“天下怎会有这样的事?”她遍请亲朋好友,千方百计找李生,李生自知理亏,又听闻小玉病重,羞愧难当,狠心不肯相见,早出晚归,躲避小玉。
小玉日夜哭泣,茶饭不思,一心只想见李生一面,却始终无法如愿。心中冤屈愤恨更深,病情愈发沉重,卧床不起。从此,长安城中稍有耳闻的人,风流之士都感叹小玉的多情,而正直之人都怒骂李生的薄情寡义。
到了三月,人们多外出春游。李生和五六个同伴去崇敬寺赏牡丹花,在西廊漫步吟诗。京兆韦夏卿是李生的密友,也一同前往,对李生说:“景色如此秀丽,草木欣欣向荣,可怜那郑小玉,含冤独居,你怎能狠心抛弃她?实在是无情之人。大丈夫不该如此,你要好好想想。”
众人正叹息责备之时,忽然有一位身着轻黄绸衫的豪士,手持红色弹弓,丰神俊朗,衣着华丽,身后跟着一个剪头胡雏,悄悄走来听他们说话。不一会儿,豪士上前向李生作揖说:“你可是李十郎?我家在山东,与外戚联姻,虽没什么文采,但喜爱结交贤才。久仰你的大名,今日有幸相见。我家离此不远,有歌姬美酒,骏马良驹,应有尽有,希望你能赏光一去。”李生的同伴们听了,都赞叹不已。
李生便与豪士一同策马前行,转了几个街坊,来到胜业坊。李生见已靠近小玉住处,心中不愿前往,便借口有事,想要回马。豪士说:“我家就在眼前,怎能忍心弃我而去?”说着便拉住李生的马缰,强行牵引前行。转眼间,已到小玉住处。李生神情恍惚,欲策马回去,豪士立刻命几个奴仆抱住李生,将他推进门内,随即锁门,喊道:“李十郎来了!”
一家人又惊又喜,声音传到外面。前一晚,小玉梦见一个黄衫男子抱着李生来到床边,让她脱鞋。小玉惊醒后告诉母亲,又自我解说道:“鞋与谐同音,脱鞋是解开之意,夫妇先合后解,怕是要永诀了。但既然有此征兆,想必能见到他,见面之后,我怕是活不成了。”
凌晨,小玉让母亲为她梳妆。母亲见她久病,神志恍惚,不太相信。但在小玉的再三恳求下,还是勉强为她梳妆。妆刚梳好,李生就来了。小玉缠绵病榻已久,起身艰难,需人搀扶,忽然听闻李生到来,竟一下子精神起来,自己起身换衣出门,仿佛有神助一般。
小玉与李生相见,怒目而视,久久不语。她身形瘦弱、面容憔悴,却仍难掩娇美之态,不时用衣袖掩面,回头看着李生,眼中满是哀怨。众人见此情景,无不唏嘘叹息。
不一会儿,几十盘酒菜从外面端进来,众人惊讶不已。一问才知,都是豪士命人送来的。于是摆好酒菜,众人入座。小玉侧身转向李生,斜视他许久,然后举起一杯酒洒在地上,说:“我身为女子,如此命苦;你身为男子,竟这般负心。我青春年少,却要含恨而终。母亲尚在,我却不能尽孝。从此歌舞声乐,都与我无关。我在黄泉之下痛苦不堪,都是拜你所赐。李君啊李君,今日便是永诀。我死后,定化作厉鬼,让你的妻妾,终日不得安宁!”
小主,
说着,小玉左手抓住李生的手臂,将酒杯掷于地,放声大哭数声,气绝身亡。母亲将小玉的尸体抱到李生怀中,呼唤她,却再也没有醒来。
李生为小玉披麻戴孝,日夜痛哭,哀伤不已。
将小玉下葬的那晚,李生恍惚间看见小玉在帷帐之中,容貌艳丽,宛如生前。她身着石榴裙,紫裆,红绿帔子,侧身倚着帷帐,手牵绣带,看着李生说:“多谢你来相送,到底还是有些情分。在这幽冥之中,怎能不感叹?”说完,便消失不见。
第二天,小玉被葬于长安御宿原,李生到墓地,极尽哀伤后返回。
一个多月后,李生娶了卢氏。但他心中悲伤,总是闷闷不乐。五月,李生与卢氏回到郑县。到县十来天,一天晚上,李生与卢氏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帐外有呵斥声。李生惊起一看,只见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容貌温美,躲在帷幔后,连连向卢氏招手。李生惊慌失措,起身绕着帷幔追了几圈,那男子突然消失不见。
从此,李生心中充满疑虑和厌恶,猜忌不断,夫妻之间再无恩爱可言。虽有亲友多次劝解,李生的疑虑稍有缓解,但不久后又旧病复发。
一天,李生从外面回来,卢氏正在床上弹琴,忽然见从门外扔进一个斑纹钿花小盒子,一寸多宽,里面有块轻绢,打了个同心结,落在卢氏怀中。李生打开一看,里面有两颗相思子、一只叩头虫、一个发杀觜、少许驴驹媚。李生顿时愤怒至极,大吼大叫,声音如同豺狼虎豹,拿起琴就砸向卢氏,逼她说出实情。卢氏却始终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
此后,李生常常对卢氏施以暴行,百般折磨,最后竟闹到公堂,将卢氏休弃。
卢氏走后,李生对家中的侍婢妾室,只要稍有亲近,就心生妒忌,甚至有因此将她们杀害的。
李生曾游历广陵,得到一个名叫营十一娘的美姬,容貌妩媚动人,李生很是喜欢。每次相对而坐,李生就对营十一娘说:“我曾在某处得到某姬,她犯了某事,我便用某法杀了她。”天天如此讲述,想让营十一娘惧怕自己,以整肃家风。出门时,他就用浴斛将营十一娘倒扣在床上,四周封好,回来后仔细查看,才肯打开。他还藏着一把短剑,锋利无比,对侍婢说:“这是信州葛溪的铁制成的,专斩有罪之人的头颅。”
总之,李生此后见到的妇人,都会无端猜忌,他后来又娶了两任妻子,情况皆是如此。这李生,终是被情所困,陷入了猜忌的深渊,落得个孤独凄凉的下场,令人叹息不已,也让人看到了负心之人的可悲结局,真可谓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啊!
这件事被曝光后,李益瞬间成为舆论的焦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