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瞩目的新科举人
古代读书人聚在一起,总免不了作诗或是对答讨论,以展露才情。
鹿鸣宴虽是庆祝新科举人的宴席。
但在场的官员与考官们,自然不会错过考察这些新科士子的机会。
吃了不过半炷香的工夫,主考官吴清源便起身,朗声宣布:
“诸位皆是本科英才,文采斐然,今日席间,便以‘秋闱鹿鸣赋’为题,即席赋诗,以彰士子风采。”
话音落下,席间顿时安静了几分。
不少举人放下筷子,眼中流露出沉思之色。
时间一炷香,不长不短,既考验才情,也考验临场应变能力。
虽说名义上是所有举子皆可参与,但真正会被考官点名的,往往是那些名列前茅的举人。
尤其是陆文卿,本科的解元,作为乡试第一,是举人代表,他是第一个赋诗。
其次就是前十名的举人,基本都可能要作答。
当然,若是新科举人自信才情卓绝,也可以主动请命赋诗。
只是还得官员首肯。
否则一旦被视为狂妄逞能,换来的可能是冷眼相待,甚至影响仕途。
相反,若被点名后推脱不作,或当众失态,亦可能被考官们悄悄记下,影响往后的会试印象。
林向安深知官员印象的重要性,只得放下筷子,沉吟思索起该从何角度作诗。
吴清源要求的是七言律诗。
既然题为“秋闱鹿鸣赋”,便不仅仅是简单的赋诗咏景。
任何这种场合,思想觉悟一定要高。
得感念皇恩浩荡,同时也要展现科举士子的志向,和文人风骨。
诗若能兼具颂圣、抒志与文采,自然能赢得官员的青睐。
讲台上的香柱已燃烧殆尽,气氛渐趋紧张,陆文卿的名字被点到了。
这位权贵公子不慌不忙,从容起身,作揖行礼后,便沉稳地吟诵起自己的诗句。
他的诗风,辞采精炼,既不媚俗,又不落俗套,既有秋闱之志,也不乏恭敬之意。
诗成,全场静默片刻,随后便是考官们的点头认可。
吴清源更是当场夸赞“清峻脱俗”,并赏赐一支湖笔,以示嘉奖。
接着,轮到林向安前面的三位举子。
他们一一作诗,或借景抒怀,或咏志言志,虽有高下之分,但皆算得上中规中矩。
终于,轮到林向安。
他起身,拱手作揖,语气谦和而不失自信:“学生不才,便献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