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春归 第五回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大红山轶事 青山翁 7156 字 14天前

“真的有点困了,差点忘了,这是斯琴给的,是好吃的”。郑顺说;

“快打开看看”南语燕说。

郑顺将口袋递给了赵枫,赵枫打开一看,‘哇’,黄澄澄的一口袋油炸棒棒,这是这里牧民们的上等食品。是用奶油和白面做成棒棒,再上油锅炸熟。特别好吃。大家你一把,我一把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我忽然想起,老书记让我交给五保老人的那一袋也一定是这些食品,老书记难道将他家这一个月的细粮全给人了吗。我看着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想着老书记一家,心里不知是甜还是苦。

“看我们这一群‘狼’,几下子就快吃光啦,这做起来还不知道用多少时间呢。”赵枫说。

“老书记真是个好人,我们遇到贵人了。”唐玉萍说。

“是啊,顺子,你快接着说。”南语燕说。郑顺捏了一根棒棒放在嘴里别嚼别说;

“真香啊,第二天,斯琴如期而来,并说老书记邀请我俩去做客。我们跟着斯琴来到了她家,老书记和老夫人站在门口象迎接贵宾一样,等待着我俩。老书记手中端着满满一碗酒,老夫人手捧洁白的哈达,当我们走过去时,老阿妈将哈达分别给我俩挂在了脖子上。一家人唱着蒙古歌,我俩被这突如其来的形式呆蒙了,尤其是组长,当接过老书记的敬酒,正要喝时,一股风将挂在脖子上的哈达吹起,不当不正,恰好堵在了他嘴上,你们猜,他会怎么着,郑顺象说书的一样环视了大家一圈。

“怎么着,取下哈达”?赵枫说。

“ 怎么着!你们根本想不到。不愧为组长,竟然一动也不动,隔着‘哈达’一口气将那一碗酒喝光”。

“ 妈呀,那一碗有多少”?唐玉萍急着问

“四两。”郑顺说。

“四两?组长,怎么样?”常宝急着问

“哈达挡着嘴,能喝进多少。肯定都洒了”王鑫不屑一顾地说。

“一滴没洒,只是满脸通红,象块猪肝,脖子长了一节,像鸡一样,还‘咕,咕’地‘咯儿’了几声。

“组长这一表演,可把老书记一家乐坏啦,老书记笑得前仰后俯,嘴里,还不停地‘赛,赛’,老阿妈弯着腰,捂着肚子‘呀呀呀,呀呀呀’不知道在说什么,斯琴趴在蒙古包上,不知道是在笑还在哭,反正是一个劲地擦眼睛”。

“我那一碗,是斯琴端给我的,组长毕竟是‘达拉戈’。(官)。我是兵,要有个区别”。

“得了便宜,卖乖”。我趁机嘟囔。郑顺瞪了我一眼接着说;

“咱没有组长那酒量,也没有组长那勇气,但咱从小到现在还没有受过如此般的待遇,不能不识抬举,丢了礼节,掉了链子。更何况是在老书记家,又是姑娘敬的酒,我怎能不喝,我大大喝了一口,这一口比我家老爷子十口都喝的多。”

“有空就吹。”王鑫咧着嘴说。

我接过郑顺的话说;“走进蒙古包,我们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眼前一亮,洁白的羊毛毡从顶铺到底,几张彩布横跨在包的顶端,犹如彩虹般的绚烂。中央挂着毛主席的肖像,显得庄重而神圣。顶端挂着的两个大红灯笼,宛如两颗明亮的星星,为这小小的蒙古包增添了几分热闹与喜庆。精致古老的地毯铺在羊毛毡上,与洁白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特别靓丽。整个蒙古包宛如一座高雅的殿堂,令人惊叹不已。

满目琳琅的食品,活灵活现的烤全羊,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我们矗立在蒙古包门前,仿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不敢再移动半步,真不知如何是好。”

“稍,稍,回家了吗?哈吗怪,哈吗怪,和你们家一样。”老书记热情地招呼着我们,边说边拉着我俩的手,让我们坐在了蒙古包的左侧。这是客人的座位,老书记坐在正面毛主席的肖像下,那是男主人的位置。阿玛和斯琴则坐在了蒙古包的右侧。据说蒙古包里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是不能乱坐的。

草原蒙古人的过年,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老书记的蒙古包,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这里,我们品尝着美味的烤全羊,聆听着斯琴美妙的歌声,感受着老书记一家的热情与好客。

“然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只在老书记家住了一晚,就非常遗憾地离开了”。郑顺插话并叹了口气,又躺下了。他对这次短暂的草原之旅充满了遗憾与不舍。

小主,

这几天,他一直对我冷嘲热讽,有时,我感觉有点过,觉得郑顺有点小心眼。但此时,从他的语气中,我再一次地有所领悟。

郑顺对斯琴的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界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斯琴的倾慕与爱意。而斯琴的美,也在深深地吸引着我。她的歌声宛如天籁之音,触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心灵。她的微笑,如同阳光般温暖,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在老书记家的这几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与好客。他们用最真诚的笑容、最美味的食物、最动听的歌声,欢迎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在这里,我们不仅品尝到了美食,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关爱。

回想起当初的冲动与无知,我感到十分后悔与惭愧。我们应该珍惜在老书记家的每一刻时光,帮助他们分担家务、照顾羊群,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段难忘的时光。然而,我们却错过了这个难得的机会,让遗憾与后悔涌上心头。

“嗨,想什么呢?问你呢?”赵枫冲我高喊。

“喔,喔,有点饿”。看到赵枫对着我说话,我胡乱回答。

“刚吃完棒棒就说饿?鬼也不信,快说说你们又去哪里啦”。赵枫说。

被赵枫这么一说,我定了定神,指着奶食品说“这些奶食是我们走仿的各家各户牧民们赠送的,我奶奶说;‘吃百家饭,饮千井水,长命百岁’大家快吃吧。这些奶食,尤其是醍醐,是牧民们的珍贵食品。”

“什么是‘醍醐’”?孙桂花急着问。

我拿起一个小瓶,指着装在里面的黏糊糊物体说:。“这就是醍醐,但我也不完全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具说,好象是将鲜奶熬成奶皮,将奶皮提炼成奶油。从奶油中再提炼,反复多次,形成的精品叫醍醐”。我说。

“喔,那醍醐灌顶一词,不知怎么讲?”南语燕说。

“这还用问,醍醐,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用罐子把它装起来,放在顶棚藏起来,防止耗子偷吃”。王鑫得意地说。

“哈哈,,,妈啊,”郑顺,赵枫笑得前仰后合。

“好你个胖子,你就懂得吃。你家好吃的,抡不上耗子就被你偷吃光了,怪不得你长得这么胖。”赵枫说。

“难道你比我瘦?”王鑫不服气地问。

“醍醐灌顶,已成佛语,是指将聪明,智慧,力量教给你,灌输给你。”赵枫说。

“第一次听说,醍醐是这么高级的食品,一定很好吃,醍醐灌顶,原来是这个意思”唐玉萍自言自语道。

“是的,很好吃。在连长家,连长夫人给我们做了羊肉汤泡圈圈。这圈圈里就有醍醐”。

“这圈圈又是什么”?赵枫问

“就是将一块面擀开,撒上一层薄薄的酥油,再在酥油撒上少许醍醐,慢慢地卷起来,放在笼里蒸。蒸熟出笼后放在案板上,像切面条一样切细切碎,放在一个盘里。将事先熬好的羊肉汤每人称上一碗,将切碎的圈圈放在碗里泡上吃。这个饭堪称一绝,真的好吃,看我,说着说着不由得流出了口水,这可不是馋你们啊,我想起来就馋”。

“我俩这几天不仅吃了蒙古牧民好多好吃的,而且还目睹了一些奶制品的制作过程。比如说奶皮,是将鲜奶倒入锅内,反复烧煮,用勺子不停翻扬,直至上面漂浮着厚厚一层泡沫才关火停歇。隔日上面就会结一层厚厚的且松软的奶皮。将奶皮轻轻地取出,放在预先准备好的器皿上,放在阴凉地慢慢阴干后就是一张完美而可口的奶皮。将熬过奶皮的剩余奶水,发酵,发酵后成黏稠状态,将其倒入刻制的奶制品模具中挤压晒干,便成了各式各样的奶饹。若将稠状体直接包在一个纱布袋里将水分挤压出去,放在太阳下晒干,便是奶杂。

这次,老书记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世界,让我们体会到了即使是我们这样富有的大队,仍然存在着贫困,而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的真情。

我们穿越了茫茫草原,来到了几户贫困户的家中。这些家庭,没有能力放牧,挣不上工分,分不了红。他们常年没有任何收入,只能靠大队的补助和其他牧民们的接济维持生计。然而,他们在这种相对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和坚强。

当我们踏入他们的家门时,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仿佛我们是远道而来的亲人。他们用最真挚的笑容和最淳朴的语言,表达着对我们的欢迎和感激。即使自己的生活再艰难,他们也要尽自己所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临别之际,他们还要给我们带上一些别人送他们的奶食品。这些奶食品虽然不值什么钱,但蕴含着他们深深的情意。我们一再推辞,但他们却坚持要我们收下。老书记告诉我们,这是蒙古人的礼节,如果我们不收下,会被误认为是瞧不起他们。

于是,我们只好按照老书记的嘱咐,收下了这些奶食品。当我们品尝着这些奶食品时,心中却是五味杂陈。这些淳朴的蒙古族牧民,他们的生活虽然贫困,但他们的精神却是如此崇高伟大。他们的热情、真诚和善良,让我们这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深感敬佩和感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份深厚的情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贫困的现实。贫困并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精神的贫瘠。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人们才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懂得感恩和分享。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方圆百十里都闻名的大马倌蒙克家。蒙克马倌的家和老书记的家尽管两个蒙古包外观相似,内部的陈设也大致相同,但其中却蕴藏着不同的故事和深深的情感。

蒙克马倌一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用最真诚的方式向我们敬献了哈达和美酒。特别是那个名叫巴音的小男孩,他的眼睛像星辰一样闪烁,脸庞天真无邪。当老书记告诉我们巴音只有六岁,却已经能在马背上牧羊时,我感到震惊。那么小的一个孩子,竟然已经开始了他的草原生活。

那一天,陆续有人来到这里,他们听说我们来了,都赶来为我们祝福,歌声、笑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蒙古族的热情好客和豪放不羁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们喝着酒,唱着歌,享受着这难得的欢聚时光。

夜幕降临,蒙克马倌的妻子还为我们燃起了熊熊的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蒙古族牧民的过年,丝毫不逊色于我们的节日庆典。当夜幕降临,草原上响起了阵阵鞭炮声,张灯结彩的蒙古包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馨。

我偷偷地数了一下,那天晚上共有十五个人来到了这里,大家都玩得很尽兴,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就这样,我们挤在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第二天,尽管我们睡得很晚,但还是早早地醒了过来。这是牧民们的传统习惯,他们总是迎着朝阳开始新的一天。当我看到小巴音骑着一匹高大的马儿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牧羊时,我再次被蒙古族牧民的坚强品质所感动。

真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望着窗外深沉的夜晚,似乎仍然在茫茫的戈壁草滩上跟随着老书记一家一户的走着。一点一滴的丰富着我的阅历,增厚着我的知识。仿佛大家也都和我一样,沉静在了猎取见识,获得知识的海洋中。赵枫知我已讲述完备,若有所思道:“这一切是书本上,永远学不到得。真羡幕你俩呵,有机会我们也要和你们一样′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